A+ A-

用真情为中国农民立传(七)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8-13 10:21:52


《中国农民》

  高产、高质的周习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2022年,对她而言是“丰收”的一年,10月,《碧海金滩北戴河》出版,12月,《中国农民》发行。2023年,她用真情、真意、真心书写的《中国农民》参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创作缘起 心心念念家乡的人和事

  翻开《中国农民》,卷首12个字是世界农学巨著《齐民要术》序言的精髓——食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周习说:“我要表现的是一个具备新时代特征的优秀县委书记典型,他为政一方、脱贫攻坚,让农民致富,党的惠民政策在基层得到落实。所以引用这12个字概括出来,精炼而深邃。”

  文学为时代而歌。寿光有蔬菜、有市场,周习作为寿光人,用创作回馈家乡。《中国农民》是周习从与韩永山(小说人物韩大山)交往开始酝酿的,很多年以前,她从新闻中看过无滴膜,寿光推广蔬菜大棚时,她负责写文家街道推广使用无滴膜的报道,真正看到无滴膜,认识了韩永山。

  因了父辈之间的感情,她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原型,还与韩妻(小说人物周慈姑)论起辈份,喊韩妻“大姑”。后来,她从大姑的讲述中了解了韩大山的更多细节,知道了“放风”的起因,聊底肥的使用,深入了解了她与小说原型王伯祥交往的细节等。

  2006年,周习受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之邀,以王伯祥为原型创作报告文学,但因种种原因未动笔。已经积累了大量素材,又是熟悉的家乡和人物,她决定创作小说,“文学作品更易普及,小说流传最广”。

  以王伯祥为原型的报告文学、影视等文艺作品较多,再创作小说是否合适?周习坦言,最初的确有过担心。是张守仁的一席话打消了她的顾虑。2006年,张守仁说:“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关于寿光的报道、文学作品再多,都是你的参考资料,就像老师布置作文题目一样,同样的题目,可以有无数种写法。”

  心心念念终有所盼。2009年3月10日,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在北京开班,时任潍坊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寿光市作家协会主席的周习,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作家学员参加本届研讨班。其间,书名考虑成熟,由最初的《沃野》《土生金》到《中国农民》。

  而定名《中国农民》,周习是受波兰作家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农民们》启发。2009年6月,鲁院组织到江西进行社会实践,周习一路都在读《农民们》,同学们爬三清山去了,她停在半山腰,直至读完上、下两册,受益匪浅,“我也要写新时代的农民”,她决定给自己的小说定名《中国农民》,并于当年完成初稿。

  熟悉题材 情节从脑中跳出来

  2017年,山东省作协征集重点扶持作品,《中国农民》入选。计划不如变化快,周习调到北京,接受扶贫题材的《行走乌蒙》、河北自然资源系统典型工作者事迹为原型创作《碧海金滩北戴河》,《中国农民》的创作不得不延后。

  熟悉的题材,已有初稿,2022年,她向中国自然资源作协“请假”,要全力以赴完成《中国农民》。时隔多年,要写新时代的农民,注定要有新的内容,她数次回寿光体验生活。同时选择了两名“第一读者”,一位是“70后”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位是正在攻读博士的女儿,每写完一章,她就拿给两人读,“看看农民是否能读懂,是否有阅读障碍,看看‘90后’年轻人是否喜欢读,小说能否跟上年轻人的节奏。”定稿前,她又回寿光一个多月,深入农村,到高科技大棚、种子研发中心调研,对小说进行最后的完善。

  新时代文学要体现这十年,怎么处理?丈夫建议她采取倒叙的方式,于是以王为民2018年12月回老家菜乡开篇,以参加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结束,从结构而言,看似是两年,但行文所需的细节纵向深入,甚至最远追溯到了《齐民要术》。

  丰收节是世界上首个为农民设的节日,2019年山东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寿光三元朱村举行。把王为民到现场参加庆祝活动作为小说的结尾,也是她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周习说,最后的情节“完全是跳出来的”,她并没有在现场,“一块巨大的红团向王为民袭来”是真实存在的,这时,歌声传来……行文至此,《我爱我的祖国》这几个字从周习脑中跳出,她敲下键盘,再翻看资料,不对,现场唱的是《我和我的祖国》,再核实,她发现,真有《我爱我的祖国》这首写乡村变化的歌,她决定不改了,“这是神来之笔”。

  细节感人 娓娓道来讲故事

  《中国农民》是纪实的,几乎每个人物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细节忠实于现实,又是文学的,用文学手法塑造人物,一个人物身上有几个人物的影子,把几个人的成就集中到一个人物身上,“文字充满诗情画意,用真实的细节感动人,突出内心所想,表达自己想看到的,饱含感情的文字就是文学。”周习说。

  《中国农民》语言流畅平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典型的反面人物,但又特别耐读,能被吸引着读下去,周习是如何做到的?

  周习坦言,中国农民是有时代感的,新时代的农民受到从未有过的尊重。2012年12月,她参加中国作协十代会,是30年来中国自然资源作协系统唯一参会的女性代表之一,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去创作。”的确,《中国农民》正是她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作品,是带着感情去写作的,她对王伯祥、王乐义等人非常熟悉,彼此关系像兄弟姊妹般融洽。“其实小说中,王为民最大的对立面是贫穷,最大的矛盾冲突是他用智慧打败贫穷,不用非得虚构某个人物作为其对立面。”周习说。

  而在李秉桦看来,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农民》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寿光的爱,写身边人、身边事,官员为民务实,农民向上向善,并没有拔高。以过黄河开篇,以丰收节结篇,“周习心有格局,小说立意高远,她希望中国农民都向善,希望中国的干部都为民,希望中国的老百姓都《我爱我的祖国》,她用善意的笔触塑造了农民群体形象。”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山东省作协会员张世奇参加过《中国农民》新书研讨,7月23日又专程从昌邑赶到寿光。他说,官民一体,民风决定官风,两者相辅相成。寿光人骨子里透着一股积极上进的精神,有实现自我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劲头。“我感受较深的寿光开发,对李红妹的描写太真实了,看出周习对农村生活、农村干部都很熟悉,写得实在。”张世奇说,小说的语言风格与思想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语言朴实、正气、接地气,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语言,非常契合,可见她体会深观察细,娓娓道来,就像面对面讲故事一样。

  寿光编剧梁卫山从小说中看到了一幅朴实无华、用情感真挚描绘的真实的农村画卷,“虽然没有博人眼球的离奇情节,也没有夸夸其谈,而是用接地气的语言,客观、真实地记述了县委书记王为民以及乡镇基层干部、农民的形象,给人以正气。”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习用作品回报家乡寿光,“通过寿光农民展现中国农民的形象,她对寿光这片土地的热爱深入到骨子里。”寿光文学爱好者李春平如此评价。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齐英华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