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的碣石雕塑人物(六)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8-13 10:17:56
周习在寿光采访山东第六地质队队员、90岁的刘芝香(左)。
周习创作《行走乌蒙》期间在贵州采访。
周习(右)创作《碧海金滩北戴河》时在泥河湾采访考古科学家卫奇教授(中)。
对作家周习的采访是挺特殊的一次,与记者面对面的除了周习,还有寿光、昌邑、青州等地的作家、文学爱好者,一起谈文学,谈《中国农民》,谈周习。周习纯朴、敦厚、真诚,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沉稳的语调里透着谦和的姿容,在大家眼里,热爱文学的她,勤奋、执着、认真。
小说连载一炮而红
扎根国土资源文学
寿光这片土地养育了周习。20世纪60年代末她出生在这里,从小就跟着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开会,读报看文件,培养了对文字的敏感。父亲在寿光县丰城公社(今属化龙镇)驻村多年,周习经常接触一些驻村干部、包片书记等,涵养了她高远的眼界、疏阔的格局,而对这一群体的熟悉也为她日后创作基层干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89年大学毕业,周习回到寿光,虽然工作有过变动,但唯一没变的是她对文学的热爱。周习说自己就是一个写字的人,从小喜欢文字,“文学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很多事物只有用文字描述下来的才可以留住。”她说,内心的思想使自己义无返顾地爱文学,“文学让我有好奇心,使人们信任我”。
很多年以前,《寿光日报》编辑邱家兴二十七八岁时,二十出头的周习住在报社后面的楼上,每次写完文章,都到报社找邱家兴帮着看稿。有一次,邱家兴到周习家,一眼看到茶几上摊着一摞稿件,她就是伏在茶几上写文章的。2001年,周习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婚姻危机》,邱家兴当时负责副刊,他说:“这部小说写寿光人的生活,题目也吸引人,寿光人一定很喜欢读,我们给你连载吧。”
连载刊发后,社会反响很大,不断有人向邱家兴打听“周习是谁”,好多人抢购报纸,只为了读这篇连载,还有读者把每期剪下来,集成一本书。王瑕亦是读了报上连载的《婚姻危机》,才知道寿光有一位作家叫周习。
2005年8月8日,王瑕外出刚回到寿光,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是周习,王瑕既兴奋又惊讶:“啊,《婚姻危机》的作者给我打电话了。”原来,周习经常在报纸上读到王瑕的散文,寿光要成立作协,邀请王瑕加入。王瑕说,当时感觉作家离自己很遥远,没想到能给自己打电话,8月9日,寿光市作协成立,周习担任作协主席,王瑕加入寿光作协,二人从此开始了文学的交往。
2012年,周习作为特殊人才,从寿光市国土资源局调到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担任《山东省国土资源》综合版、《山东国土资源通讯》执行主编,同时开始接触扶贫题材,到惠民地区采写了《第一书记和他的村庄》《第一书记和他的父老乡亲》,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2015年,周习到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2018年3月更为现名)驻会,2019年起担任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提携后辈 营造文学氛围
因为热爱,周习一直笔耕不辍,大作不断:著有长篇小说《婚姻危机》《少男少女》《土窑》《天干地支》等,出版了《鲁院纪事》《行走乌蒙》《碧海金滩北戴河》等多部纪实文学。而且是获奖“大户”:《婚姻危机》获得潍坊市精品工程奖,《盐碱地》获得泉城文艺奖,《少男少女》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泰山文艺奖,《土窑》获宝石文学奖、首届风筝都优秀作品奖、《鲁院纪事》获冰心散文奖等。
周习自己热爱文学,还特别注重提携后辈,营造寿光文学氛围。在寿光工作的李秉桦对此深有感触。2008年,他读高中的外甥女写了一部《手绘时光》,找时任寿光市作协主席的周习写序,周习二话没说答应了,两天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她没有因为是青少年写的书而婉拒,而且从序文可见,她比我们还要了解孩子。”这令李秉桦很感动,“如果没有读,写不到那个深度,她小心呵护热爱写作的孩子们的文学梦。”周习一直关注这个孩子成长,熟知她的近况。
寿光“90”后文学爱好者刘晓东是周习的粉丝,小学三年级时从报纸上看到了连载的《婚姻危机》,虽然那个年龄对婚姻不了解,也没有深入地阅读,但喜欢翻翻那些文字,由此记住了“周习”的名字。初中时,刘晓东读《土窑》,开始读懂其中的人物,开始关注周习的作品。如今,他在周习的鼓励支持下,加入寿光市自然资源作协,开始以笔写人生。
把自己活成一支笔
用脚步丈量大地
周习是一位高产、高质的作家,何以能做到这一点?答案是:勤奋与执着。
长篇报告文学《行走乌蒙》是一部反映国土资源人投身脱贫攻坚艰巨工程,在贵州省毕节市农村帮扶贫困群众脱贫的“大书”。这部作品是周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创作方法,用双脚走出来的。在高海拔的地方,她忍着耳鸣,克服晕车、呕吐等不良反应,沿着贫困山区的扶贫线路行走,走遍贵州10个深度贫困县,甚至走到云南、四川,扎扎实实地写出了那片土地的美丽、生活的艰难与改变。其间,因为紫外线太强,她又不懂防护,直到有一天右眼看不清东西了,回北京治疗3个月,才恢复视力。
为了写好《中国农民》,她忍着皮肤过敏的痛苦,屡屡回寿光乔装打扮成农妇,“混”入菜农中体验生活。对菜乡已十分熟悉,又积累了大量素材,为何再去体验?周习说,北京文坛“四大名编”之一,《十月》杂志创始人、原编审张守仁跟她说过:“周习,你想写农民,就得体验生活,你认识黄瓜叶子,可你认识这片叶子反面的脉络吗?”所以,她的作品特别注重细节,以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真实,处理好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之关系,彰显她扎实的写作功底,“瞬间能永恒,历久能弥坚,我坚信真实的力量坚不可摧。”周习说。
周习曾带王瑕到张家口泥河湾考古现场采访,在那里见到了一生钟情于泥河湾考古的科学家卫奇。后期,周习带一名研究生再赴泥河湾一周,更深入地体验生活。1978年发现的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一处内涵极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古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周习中篇小说《小长梁》中的河北阳原小长梁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第一阶上。
2019年、2021年进行《碧海金滩北戴河》创作前的采访,她奔赴燕赵大地、山海关前,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中出没,在北戴河畔进行细致的采访,近距离地与于福江、张建乐、张彦龙等海洋科学家接触,讲述了科学家把祖国海洋事业研究推进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事迹,塑造了包括肖桂珍在内的诸多鲜明人物,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主席团委员李一鸣评价说,她“用文字的碣石雕塑了一组英雄群像”。
李一鸣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自然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是自然资源人以资源报国的一种精神,是中华大地上那些有着铁肩膀、硬脊梁的中国人的精神。周习把自己的写作当成生存状态、生命形态,她把写作当作职业来安身,当作事业来追求,当作生命来热爱。她的心是自然的原野,在上面种出文学的禾稼。她把自己活成一支笔,写出了碧海,绘出了金滩,描写了拥有金子般心灵的自然资源人”。这也是周习高产、高质的原因。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齐英华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