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运历经曲折见成效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2-11 10:27:52
上世纪初的诸城民居
抗战初期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高密抗日游击支队(蔡部)由学生兵负责民众运动,他们结合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农民的抗战觉悟;他们帮助穷人和部队向城里的地主借粮;取得反抗地主剥削的帮会组织的支持。学生们的工作密切、融洽了与诸城群众的关系,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学生兵分组进驻村中 改变策略宣传抗日
蔡晋康的高密抗日游击支队设有政治部和指挥部(即司令部),其政治部又下设总务科、特务科、宣传科、组织科、训练科。由学生兵组成的是宣传科、组织科、训练科,他们从事政治工作,主要负责民众运动(简称“民运”),这也是学生兵最擅长的。
据《战地书简·民运篇》载,诸城是胶东与徐州之间的一个重要城市,南面几十里外就是大山。这儿的老百姓都非常古朴,佃户占农民的绝大部分。一次,“我”同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交谈,问他知不知道最近打仗的事情。少年说:“听说在打哩,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问我们跟谁在打仗,他回答“跟外国”。再问跟哪一国,他红着脸,回答不上来。此时,日本侵略者早已占领了我国东北,又侵占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济南、青岛等重要城市,正在华北、华东大举进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诸城有的老百姓竟然还不知道中国军队正在同哪国侵略者进行作战。“我”既震撼又忧心,把这事跟同学们说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抓紧时间开展民众运动。
在宣传方面,学生兵广泛采用演出街头剧如《放下你的鞭子》、歌咏、漫画、讲演等形式,启发民智,提高群众抗战觉悟。
除此之外,蔡部学生兵在高密、诸城时,还选定了八个中心村,分组住在村里,进行调查、联络和组织发动,帮助村里建立了农民歌咏队和自卫队。
就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进民众运动,学生兵们结合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要特别注意生活的大众化。
《战地书简》记载了一个“我们”(一般指学生兵)遭遇农民冷遇的故事。当时,“我们”穿着学生制服或军装,大多留着所谓的“东洋头”,就贸然去拜访老百姓。有一次,五六位同学到一个村子去做宣传工作。那时,农人们都在从田地里挖萝卜。这些学生兵就走进萝卜地,一边帮着农人捡拾萝卜,一边讲述日本鬼子作恶多端的故事。长期受封建传统的影响,当地农民看到他们与众不同的穿着、男女混杂在一起,感到既有趣又可疑,有的看到男学生兵挨近村姑和小媳妇,不禁产生一种反感的憎恨的情绪。因为与农民隔膜太深,自然,宣传工作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可以说失败了。
鉴于此,“我们”专门进行了一番严格的工作检讨。于是,男同学把头发剃光了,男女同学的工作也分开了,在宣传鼓动时注意少使用新名词、多讲当地土语。而且,为了取得农民的信任,“我们”第一次到一个村子进行宣传,有时拿着地主的一封介绍信,有时请一位当地有些名望的乡绅跟着去,有时请保长当面做介绍。如此一来,农民对学生兵热情招待,再也不害怕或怀疑他们了。
在乡下,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对读书人、对先生很是敬仰。“我们”就以教农民识字为手段进行抗日宣传。有人做“义务先生”,拿一块黑布钉在墙上,用粉笔在黑布上写写画画,先引起广大农民的兴趣。接着把识字教育与抗日教育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农民在识字的过程中获得关于时局的粗浅认知,树立正确的抗战态度。当老师指着黑布上的几个字问学生们认不认识,学生们熟练地大声回答“打鬼子”,老师点点头,高兴地笑了。
说服各区游击队 成功向地主借粮
“我们”除了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帮助穷人和部队向城里的地主借粮,并将粮食及时运走了。“在诸城南乡十之七八是佃农。地里粮食差不多都给地主和区(公)所剥削去,到冬天几乎只有红薯吃。当敌人要来诸城的时候,城里住的地主们都要丢下了粮食往山里逃。抓住这个好机会,一个大规模的运粮运动给我们发动起来了。”
“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努力争取诸城各区游击队负责人的支持。“我们”同他们商量:“日本鬼子快来了。鬼子一来,城里存的粮食全都得给他们抢了去。可是乡下老百姓是这么苦,饿着肚子能帮我们打仗吗?再说呢,咱们也得准备准备,常言道‘兵没粮草自散’,不预先筹划一点粮食可不是玩的呐!”这样一讲道理,诸城各区游击队负责人就被说服了。
再由“我们”与诸城的游击队共同派出代表去跟城里的地主们商量:“你们的粮食既然已经来不及运到山里去,给鬼子没收了,你不借给我们吃了去打鬼子?况且老百姓日子没法过,不替他们想出办法能免他们造反吗?只要你们把粮食借出来,反过来(明)年我们如数还你们,现在心疼一点也算是为国为民啦。”地主们反复掂量了掂量,不免既叹息、又表现出慷慨的样子说:“这年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几担粮食算什么!”
为了让地主们相信借粮是出于公益,“我们”就请诸城的游击队开借条,自己只负责宣传借粮的意义和发动民众运送粮食。经过两天的扩大宣传,诸城的四五千农民群众被发动起来,他们组成大车队、小车队、担挑队,像潮水一样涌向城里。运粮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走着,有的还唱起了茂腔。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天上会掉下如此好事,对来自高密的抗日游击支队不禁另眼相看,翘起了大拇指。
不到四天工夫,“我们”与诸城的游击队、农民群众就从城里运出了四千担以上的粮食。
争取多个帮会支持 帮助农民建自卫队
鉴于诸城的乡村存在着大量的青旗会、红旗会、大刀会、铁板会等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又具有反抗地主剥削意识的帮会组织,“我们”深入其中,并同会首取得联络,进行谈话说服,争取他们的支持,提高他们的抗日觉悟。
为了不使会首有侮辱之感,“我们”采取了这样的办法:一是“我们”的言语行动切忌违反他们的会规;二是谈话时尽量回避迷信问题;三是对方提出迷信问题时,不遽然表示意见,并设法将话题转移到别的方面。如此一来,赢得了青旗会等帮会组织的好感。后来,在诸城保卫战中,“我们”打了败仗,青旗会等组织主动替“我们”在山口站岗放哨。春节来临时,不管天气如何寒冷,他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部队驻地,送来了核桃、花生、木耳等各种山货。
在几个大村子里,“我们”还帮助农民建立了自卫队,让本村负有众望且有抗日意识的人物当了负责人。
由于民运工作开展得较好,“我们”密切、融洽了与诸城群众的关系,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在后来的数次战斗中,经过发动,几千个农民跟随高密抗日游击支队出征,为部队运送给养,抬担架。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