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康出自名门望族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2-11 10:18:26
上世纪初的高密火车站。(资料图片)
《夏伯阳》连环画封面
蔡晋康曾在高密、诸城和胶东栖霞等地很有名。他在旧军队当过营长。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在家乡拉起高密抗日游击支队,率部多次打击日伪军;他与八路军有过统战关系,也有过摩擦,但直至抗战结束也未投降日寇。“高密有个蔡家庄,蔡家庄有个蔡晋康”,当地这两句顺口溜可概括他自抗战以来在高密的影响。
蔡晋康是队伍灵魂 为“夏伯阳型”人物
蔡晋康是高密西乡蔡家庄人。蔡家庄西临官河,土肥水美,人杰地灵。村中蔡氏家族是高密清代后期和上世纪初的名门望族,清咸丰至光绪年间有8人为贡生,3人为监生,多人为太学生、廪生,清末即有学子出国留学。1935年版《高密县志》刊有“国外留学毕业者”11人的简历,该村就有5人上榜,人数在全县村庄中独占鳌头,该村大专和中学毕业者也不乏其人。贡生蔡大士于同治年间力救捻军遗下的一个幼童,使之免遭杀身之祸,而且将幼童养大成人后,又拿出盘缠送他回了湖北应山县老家,被乡邻传为佳话。蔡晋康就是在这样一个崇学尚义的村子里长大。
据1990年版《高密县志》载,1937年8月,高密县成立抗日游击大队,原第六区联庄会长蔡晋康任大队副(队长由县长兼);9月,蔡向国民党领得别动纵队第四十四游击支队(又称“高密抗日游击支队”或“高密抗日游击队”)的番号。这支队伍实际是蔡晋康拉起并领导的,军官多为蔡的亲朋故旧,蔡是这支队伍的最高长官和灵魂。
《战地书简》第一篇“我们的游击队”对蔡晋康是这样介绍的:
“关于副司令蔡××……我可以说,(他)也是一个‘夏伯阳型’的(人物)。”“蔡司令有四十开外的年纪,高高的个儿,很热情,很直爽,很有胆量。他是一位地主,也是一位善会拉拢上层的绅士。他有一位族兄是同盟会会员,现在还在中央政府任职务。他本人曾经在东北上过讲武堂,可是多年来就一直在家乡当一当民团团长或××局局长之类的所谓地方上的阔差使。城里老爷们跟他拉得很亲密,土匪们跟他也保持着很好的友谊关系。但一般老百姓对他都不具好感,因为他平时还差不多,一遇着荒乱年头就露出乱世英雄本色了。”
蔡晋康族兄蔡自声 曾是同盟会员
蔡晋康是《战地书简》的主人公。该书对蔡的经历的介绍,以及提到他有一个当过同盟会会员、时在民国政府任职的族兄。如许情形,是否基本属实,或者是否有其他材料可以佐证呢?
2007年版《高密村庄大典·卷贰》在“蔡家庄”条目下,有蔡家庄籍名人的小传,其中的蔡自声(名允元,以字行),清末在济南入山东农林专科学校读书,并参加中国同盟会。1906年2月赴日本广岛高等师范学校留学,留日6年,曾谒见孙中山先生,并资助中山先生革命。1930年前后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32年提议在故里蔡家庄创办明德小学,并献出部分房子为校舍,后学校新建,他捐出1500块大洋。1937年2月任民国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48年任民国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
1990年版《高密县志》载:蔡晋康(1896—1970),高密县蔡家庄人,名赓元,号健祯。1912年考入山东高等农业专门学校蚕科学习,1916年毕业。1917至1918年任济南新军第二旅营长。1928年任高密县警察队教官。1920年到黑龙江省青冈县任高小教员,后任该县劝业所技术员。1930年到蓬莱县政府第四科任农林技术员。1938年任蔡家庄明德小学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聘为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副。同年9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纵队第四十四游击支队司令。
另据1935年版《高密县志》,蔡日光,毕业自日本广岛高等师范,历充国民政府训练班主任,山东省党务指导委员,省立第一师范校长。蔡赓元,毕业于山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曾任高密县警察队总队长。
对照以上史料可知,1935年版《高密县志》提到的“蔡日光”即蔡自声(蔡允元),“蔡赓元”即蔡晋康。蔡自声与蔡晋康同村同族同辈(“元”字辈),称其为蔡晋康的族兄并无不妥,且抗日战争初期此人确实在民国政府任职。
上述叙述中不一致的地方,主要在《战地书简》称蔡晋康“在东北上过讲武堂”,而1990年版《高密县志》仅说蔡到过黑龙江,并未提及蔡在东北上过军校。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战地书简》源于姚雪垠1938年初到徐州前线后,对亲历高密抗日游击支队活动的一位或不止一位民先队员的采访。而此民先队员在蔡晋康为首的这支队伍的政治部里属于中下层,其对蔡经历的了解,不可能来自蔡的亲自讲述,当是来自高密籍官兵的口耳相传,有讹误之处,在所难免。
通过比较,可以说姚雪垠在抗战初期撰写的这部《战地书简》,大体上是真实可信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文称蔡不够进步 实际上褒多于贬
《战地书简》里的“我”对长官蔡晋康的评价褒多于贬。虽然认为“在高密蔡司令还不是一个能称得上进步的人物”,因为“强提民间枪支和强派粮秣的事情他都做”,老百姓有些怨言;又称“司令为人重感情,少计划”,“其实他如果能让理智克服了封建意识和感情,我觉他是一个顶有干才的家伙”。
《战地书简》提到的夏伯阳(也译为“恰巴耶夫”),是十月革命后苏俄内战时期一位农民出身的有名的红军将领。他当过东线红军某师师长,勇敢顽强、身先士卒、足智多谋,在战争中率部屡建奇功,但政治上不怎么成熟,对布尔什维克党不够理解。在政委克雷奇科夫到任后,夏伯阳被引导走上了符合布尔什维克党要求的道路。1934年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制片根据富尔曼诺夫(曾任夏伯阳师师政委)的同名小说改编出品了《夏伯阳》。该影片不久被引进到中国,在上海、苏州等地上映,大为轰动,同名小说亦随之在中国被翻译出版。于是,“夏伯阳”一时间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成了一个有着绿林豪杰风格的传奇式英雄。当年,作家沙汀在跟随八路军转战半年后,撰写并出版了《随军散记》一书。该书载有沙汀与贺龙师长的对话:“有人说你是中国的夏伯阳,你觉得怎样?”贺龙带着相当困惑的微笑答道:“恐怕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可见,《战地书简》把蔡司令说成是一个“夏伯阳型”的人物,其实是高密抗日游击支队内众多学生兵,对司令蔡晋康充满感情色彩的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