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27 15:46:00
9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宣传贯彻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潘心江 市应急管理局一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陈昱澎 市应急管理局政策法规科科长
2024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潍坊市应急管理局紧盯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不间断、闭环式监督检查,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相结合的各项机制和制度措施,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高水平安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成立潍坊市委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小组,加强党委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成立“潍坊市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市委书记和市长任总指挥,下设15个小组,全部由市级领导任组长,指挥调度全市力量;制定出台《潍坊市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和综合协调作用,调整所属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制定工作规则,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指挥体系。
二、开展隐患排查整治
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认真贯彻省市工作要求,对照“八大行动”“四项整治”要求,逐项明确目标、梳理任务、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全面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保障安全生产各项任务措施落实落地。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报送治理工作,今年已累计上报完成整改4290条,排查报送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全省第一。对已整改完成的通过电话抽查、实地检查等方式核验,实现闭环管理,对反复出现的问题点组织分析研判,督促县市区制定整改方案,确保不出问题。
三、提高应急指挥能力
建成市应急指挥中心、以“一大三小”移动指挥车、无人机、布控球、手持单兵和手持终端为基础,依托自建的1处卫星地面站、54个370MHz固定基站和400KW紧急发电系统,初步建成运转顺畅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30分钟内音视频回传、“三断”情况下通讯链接、现场和视频指挥调度随时开展的目标;通过大数据局的赋能平台接入 20余万路视频监控,以安全生产、防汛、防火、道路交通、教育等领域进行分类,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大中型水库、主要河道的重点部位、中心城区的低洼区域、沿海港口码头、旅游景点以及道路交通和部分危化品企业。
四、强化应急队伍建设
组建防灾减灾救灾专家库,涉及气象、地震、地质、水旱、农业等方面。积极组织专家开展涉灾活动,对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组建由通讯指挥、地震监测、防火防汛、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救援保障等相关科室人员和专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伍、相关专家等34人组成的潍坊市应急救援特勤队,负责信息搜集、先期处置、协同指挥,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协调当地政府开展先期救援和其它情况应对;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全市共组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365支21090人(其中市级31支,共2361人),涉及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6大类15个领域,基本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专业救援力量体系;在全市延伸建立711个社区安全应急消防救援站,努力打造“1分钟出动、3分钟到场、5分钟处置”的应急救援圈。
五、加强应急物资采储
出台《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要求》(获批省级标准化试点),分级分类明确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标准,建立常备物资储备、临时物资征用、应急装备保障、工程机械保障及征用补偿保障等物资装备储备五项机制,全面推行模块化管理、集成快速装卸运输,开发建设应急安全产业暨应急救援物资信息管理平台,适时掌握应急物资生产资源信息,实现应急物资储备“储、运、用”一条龙服务,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目前,全市分层级建设了市、县、镇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280座,仓储面积85309平米,122个镇街基本实现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全市实物储备各类救灾和应急物资1262种,2154万件(套),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在全省率先完成保障4万人转移安置国家标准。
六、开展“潍民应急、坊安万家”活动
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工作目标,组织实施“社区应急大讲堂”“第一响应人”培训、“一老一小”应急能力提升、“应急物资进万家”“防灾减损·风险减量·保险护航”、企业职工应急能力提升、党员干部应急能力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实训实演、应急救援技能竞赛、应急救援队伍前置驻勤等十大主题活动,分类实施精准性、系统性安全应急能力培训,引导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习安全应急知识,切实提高基层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突能力。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突发事件多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高危害性等特点,暴发突然,蔓延迅速。对于全流程的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如何做出明确规定的?
潘心江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行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这次修法牢牢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着力完善全覆盖全链条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对突发事件隐患和监测信息及时汇总、分析、评估、报告。二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明确发布警报应当明确的内容,以及宣布进入预警期后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建立健全预警发布平台和预警信息快速发布通道,特别要求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要确保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接收和传播。三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在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的基础上,增加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确定应急响应级别,给予地方一定自主权。四是完善事后恢复与重建的相关规定。在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在原法规定停止执行相关应急处置措施的基础上,增加规定人民政府应当宣布解除应急响应的程序。同时,对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尽快恢复秩序、开展恢复重建的各类措施作出具体规定。
鲁网记者:我市自然灾害种类多,致灾风险大,请问我市是如何提升灾情管理能力的?
陈昱澎答:我市洪涝、干旱、风雹、台风、地质灾害、风暴潮、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如2018年的“温比亚”、2019年的“利奇马”台风带来的强降水,给我市一些县市区造成了巨大损失。为切实加强灾情管理能力,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夯实基层防灾减灾基础。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全市13867名灾害信息员队伍。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1个。高标准建设298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面积1102万平方米。二是推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立全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组建全市756人的普查技术队伍,获取3.7万个调查对象数据成果,全面完成普查评估与区划工作,形成了技术报告成果。三是加强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创新开展“潍民应急 坊安万家”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整合各种平台资源,创新手段、拓展渠道,宣传应急安全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知识,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浓厚氛围。四是探索实施保险辅助救助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制度,自2015年7月试点以来,累计已结案8.31万笔,累计赔付3.9亿元,在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救助中发挥积极作用,构建起政府救助、保险保障、社会救济、自救互救“四位一体”全新自然灾害救助机制。
潍坊日报记者:刚才发言人提到我市为保障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有力有效,建有大量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队伍。请问,这些队伍都怎样开展训练或者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
陈昱澎答:新修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政府应当推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市应急管理局始终高度重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水平,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常态化演练,每年组织开展市级层面各类应急演练20余次,以演促练,以练增效;二是比武竞赛,促进共建共训共练,连续三年组织开展潍坊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技能竞赛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训促战,提高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三是强化培训,提升专业救援素质,在全省率先举办第一届社会救援力量国家应急救援员职业资格培训班,组织社会救援队伍骨干队员参与首期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教练员培训,对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中已取得“国家应急救援员”资格的人员开展业务技能再提升培训;四是演练复盘,建立“每演练必复盘”制度,演练结束后,对演练全过程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完善提高,做到真练兵、练真兵,不断提升演练实效。此外,我们还注重锻炼、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水平,比如2023年8月,北京房山、河北涿州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我市出动13支救援队伍、137名救援人员、40辆救援车辆,协助开展群众转移、物资分发、通信保障等救灾工作,今年以来共有17支救援队伍、172名救援人员参与跨区域救援。8月26日,我市遭遇强降雨,18支社会救援队伍、190余人驻勤值守,救援被困车辆25辆,协助转移群众160余人,排水20余万立方。我们还组织驻防我市的米-171直升机参与烟台昆嵛山、青岛三标山、莱芜吉山等17起森林火灾扑救任务,通过一系列实战,应急救援队伍在紧急状态下的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和现场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责任编辑: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