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探寻经济活力“潍”面孔 | 工匠精神四代传承,只为一口好烧饼!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3-23 14:08:37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在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传统美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传承着千年的非遗技艺。潍城区的鲁鸢祥顺香酥烧饼,就是这样一款拥有百年传承历史的美食。3月18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军埠口综合项目发展服务中心大崖头村的潍坊鑫祥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祥源食品),深入了解鲁鸢祥顺香酥烧饼的独特之处,探究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王祥顺介绍新出炉的烧饼。

  百年传承留住舌尖好味道

  “形似满月,薄如秋叶,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在大崖头村,鲁鸢祥顺香酥烧饼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王祥顺怀揣初心、坚守匠心,延续老手艺,为的就是留住这口记忆里的老味道。

工人在揉面制剂。

  当日上午9时,记者戴好口罩、头套,穿上工作服和鞋套后,走进鑫祥源食品生产车间。车间内干净整洁,6个电烤炉依次排列,每个电烤炉前都有一名工人熟练地操作着。在工人们手中,乒乓球大小的面团变成了18厘米左右的饼坯,往摊满芝麻的木盘内一蘸,随即被放在专用笤帚上,送入240℃的高温炉膛……延展、着麻、贴饼,不到5分钟,一张沾满金灿灿芝麻的烧饼便新鲜出炉。

工作人员在着麻。

  “一张香酥烧饼需要经过和面、制剂、醒发、延展、着麻、贴饼、烘烤等工艺。每一道工序必须严格把关,做出来的烧饼才能拥有最佳的口感。”42岁的王祥顺是鑫祥源食品负责人,他的曾祖父在村里做烧饼,一代代传承,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

工人在贴饼,准备烤制。

  精益求精做好每一张烧饼

  一张好的烧饼,人们喜欢用这样四个字的标准去衡量:“薄、香、酥、脆”。叠在一起用手摇晃,唰唰声入耳,入口一嚼即碎,唇齿留香。

  在王祥顺眼里,做好每一张烧饼,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初心。“别看烧饼不大,但是里面学问可多着呢。”王祥顺说,原料的控制必须严格,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每个和好的面团都要反复揉捏来增加韧性,特别是对烘烤火候的把握要适度,才能保证烧饼口感和味道。

工人包装做好的烧饼。

  王祥顺最初和妻子在村里的小手工作坊加工烧饼,2014年成立鑫祥源食品。“虽然规模扩大了,但我们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王祥顺说,车间内6个电烤炉一天可以制作12000张烧饼,一年下来能收入300多万元。经过多年发展,烧饼品种已经从原来的一个品种,增加到咸味、甜味、牛奶鸡蛋味等五种口味,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其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山东手造非遗项目”“潍坊名吃”“潍坊好味道优选100”。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原料配方、延展成型和烘烤是决定烧饼成败的关键。王祥顺告诉记者,烧饼制作的每个步骤都不能马虎,“所有制作工序中,延展是个技术活,工人至少要练习半年,才可以独立完成一张烧饼的制作。”

新出炉的烧饼,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示范引领打造品牌有诀窍

  匠心做饼,用心做事。王祥顺深知,要做出特色、叫响品牌,除了标准化的严格把关外,还有精准的定位以及与时俱进的营销思路。

  “一辈子能执着做一件事,是幸福的。能把烧饼做好,让更多人吃上我们做的烧饼,传递舌尖上的美味,对于我,就是更好的幸福。”王祥顺说,做食品,匠心和责任心至关重要。为了研发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烧饼,他从选材、和面到配料再到调味,无不亲手操作,用心制作出每一张烧饼,是他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王祥顺在直播推介“鲁鸢祥顺香酥烧饼”。

  “食品行业竞争激烈,如何让自己的烧饼既能保证品质,还能赢得客户信赖,我也一直在探索。这两年,我通过直播,让消费者了解我们烧饼的制作工艺,近距离地向消费者推介我们的烧饼文化。”王祥顺说,这几年,他开始调整公司的发展思路,严格控制产品质量的同时,将眼光放远,适当扩大规模,不断研发新品种,以适应各层次、各年龄段消费者需求。他还注册了“鲁鸢祥顺香酥烧饼”商标,借助“互联网+”,打响“鲁鸢祥顺香酥烧饼”品牌。

  “村民有一些想学习烧饼制作的,来我这里,我都是免费教。”王祥顺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算富。如今,大崖头村烧饼制作户已经增加到近30户,他们在坚守老一辈传承的老手艺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将烧饼文化发扬光大。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文图 王峤/视频

责任编辑:庞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