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波:匠心传承非遗 履职彰显风采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1-27 14:38:46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语文课本《核舟记》一文中这样描述核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在潍坊市奎文区,就有这样一位核雕手艺人,用一双手、一把刻刀,在小小的桃核上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他就是奎文区人大代表、中国第十六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田洪波。
苦练技艺,争作文化行业表率
“方寸天地有乾坤,在雅致之间微中见宏,尺幅之中窥大千世界。”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被称为“东方神技”,令世人折服。为了传承这门手艺,田洪波穷20余年之功,刻苦钻研,借纹用纹巧妙运用,实现了手、脑、核三位一体,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核雕手法。他先后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高层次人才、齐鲁首席技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100余项。
田洪波说,“作为人大代表,我认为核雕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他历时10余年,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镶嵌等手法,创作了《满载而归》《马拉车》《大丰收》《红色匠心》《恋》等作品,将生活见闻、发展变化融入到作品中去,惟妙惟肖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那个年代》系列作品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项,是本届“山花奖”我省唯一获奖作品。此类奖项,此次全国仅8位。
薪火相传,助力非遗传承发展
“作为来自文化行业的人大代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走上更大舞台是我的责任。”除了潜心做核雕以外,田洪波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培训上。“手艺只有传承下去,才能更好地创新。”2015年,田洪波与潍坊几位核雕艺人设立了潍坊第一所核雕培训中心,面向全国招收核雕爱好者。“当时报名踊跃,湖北、河北、陕西等省份的爱好者都来了。”那批学员中,有许多如今已在当地的核雕界崭露头角。
近年来,田洪波创新核雕培训课程,线上通过微信群和快手直播平台教授核雕技艺,每周一次直播教学,每场在线1000余人次;线下开设培训班30期,共培训学员3500余人。田洪波表示,“核雕既是文化,也是产业,只有把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才能真正让非遗活起来、传承下去。”下一步,他将充分发挥奎文区人大代表非遗传承基地作用,培育非遗文化传承生力军,助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履职尽责,不忘为民初心使命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田洪波始终坚守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积极参加“履职尽责、服务大局、争作表率”“展现新时代代表风采,建设更好的奎文”代表主题实践活动,踊跃参与“人大代表+志愿服务”活动,与奎文区人大代表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一起,组织参与非遗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次,为潍坊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的2000余名学生现场授课,让学生们对核雕工艺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美术创作的灵感。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田洪波深感自己的责任之重,不仅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做好群众的“贴心人”“传声筒”。他充分发挥民间文艺从业者密切联系居民群众的优势,牵头组织文化、技艺、非遗传承方面的代表进行研讨交流,开展技艺培训等活动,通过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志愿服务活动,经常与居民、学生面对面交流,普及非遗知识、倾听民情民意,整理形成加强非遗技能培训、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工艺美术培训等代表建议6条,把代表履职与非遗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代表智慧。
“我将不忘初心、坚守匠心,把理想融入创作之中,让核雕成为记录时代发展、展现更好潍坊的重要载体,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为非遗传承、文化发展贡献代表力量。”田洪波说。
通讯员:王文斌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