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景韶听劝拉队伍抗日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4-01-07 15:17:12
路友于(资料图片)
明万历《诸城县志》。(资料图片)
在诸城县七区中,第七区的昌城乡相对富有、教育发达、武装力量强。驻区武装已成规模,大敌当前,在众爱国青年积极劝说下,第七区区长路景韶决定拉队伍抗日,他组织了500人的游击队,并兼任大队长。
路景韶为第七区区长 其弟路友于为烈士
位于昌城乡东南部的路家道口,东邻后道口村,西接卢(芦)家河崖,南邻车家道口,北邻福胜村。据路君约《路友于家世》载:路氏原籍山东临淄,明正德年间来此立村,村名初称“路家村”,因地处官道路口亦称“路家道口”。明万历《诸城县志》八乡里社载:“福胜社,路家村。”清道光《诸城县续志》疆域考载:“昌城练,小道口;逄哥庄练,大道口,小道口。”诸城到高密的驿道就此由西南部穿越芦河,又从村西通向北。
此时,诸城共有七个区,路家道口村的路景韶是路友于的大哥,时任诸城第七区区长,为人豪爽。路家在当地是独门孤姓,也是世家乡绅,家风清正,声望较高。
路友于在日本留学时结识孙中山,1924年在国民党北京执行部任秘书,从事革命活动,为人刚毅忠诚,见解深刻,出类拔萃,被认为是国民党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在1926年的国民党二大上,他被选为大会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和大会农民运动报告审查委员会委员,作了“关于弹劾西山会议派”一案的审查报告。1927年张作霖的奉军进占北京后,大肆逮捕镇压革命党人,北方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在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委们除李大钊外都离京南下。时在武汉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工作的路友于不顾友人劝阻,只身北上潜入北京,与李大钊等并肩战斗,直至最后一起壮烈牺牲。路友于的事迹在当地有很大影响。
路友于牺牲后,国民党政府长期不承认他是烈士,后经丁惟汾等人的请求才给予抚恤金。但这份荣誉和待遇并未落到其遗孀和儿子路强谊、女儿路端谊身上。大哥路景韶因路友于的缘故当了第七区的区长;三弟路汝谨原在医科大学就职,工作却不认真,路友于多次批评教育他,他却弄到了诸城县党部委员的身份。这兄弟俩在昌城乡南门外和路家道口村分别为路友于立了一座碑。
路景韶40岁以后留了胡子,又被称为路大胡子。
第七区最富有教育发达 各区都有驻区武装
诸城的七个区都有一定实力,从1934年起,各区开始训练壮丁,每区从所辖各乡抽调壮丁,到区公所驻地接受武装训练。按各农户占有土地数量依次抽调,土地多者先出(多数地主为了避免其子受苦,出钱雇人受训)。每期训练人数多则五六十人,少则三四十人,时间长者五六个月,短者三四个月。训练完后就留区组队,成为驻区武装。枪支弹药也按各农户种地亩数集资购买。由于诸城大地主多,土地财产高度集中,所以建立区、乡武装,防匪防盗,首先对他们有利,自然他们也无法推辞出钱购买枪械。
1937年,每个区(即每个大队)都拥有四五百人的基本队伍,后来,区下各乡所临时组织的乡中队(每个中队二三十人至八九十人不等),每个大队约有一千四五百人。尤其三、七等大队的武装特别强悍,成为他们各自称霸的资本。
而第七区是诸城县除了第一区外最富的一个区,有50个村,10个乡,大小地主很多,乡长都是地主。如逄戈庄乡(今属高密)乡长是清朝刘墉之后,即便到了兵荒马乱的抗战时期,还是有几十顷地的大地主。巴山乡王家是著名古董收藏家,因为保存商朝的一个盉,堂号“商盉堂”。每个乡都有几家或几十家有三顷、五顷地的地主。地主为防土匪绑票,自己备枪支、养保镖,所以都成立了乡队,每支乡队二三十人不等,多至七八十人。每村都有土围子。晚上围子关门上锁,乡丁上墙巡夜。
第七区又是教育最发达的区。除了第一区,第七区所辖的昌城和第二区所辖的相州都是完全小学最多的。只昌城就有4处完小,人数都在百人左右,初小每村至少有1处,有的2处。乡里的小地主但凡有文化的都兼任小学校长,小学教员是聘请的。所以第七区的知识分子比较多。
路景韶听从劝说 成立抗日游击队
此时大敌当前,县官把家属、细软都运走了,坐在县衙的任务是严禁抗日宣传和活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徐宝梯等返乡爱国青年考虑,区里已有这样一支武装队伍,是否能争取为抗日游击队。如果置之不理,他们会当维持会,为害更烈。如这些枪落在汉奸手里,就加强了敌人的羽翼,而把他们拉上抗日的路,还是能起点作用的。他们也可以促使地方势力使之不当汉奸,减弱敌人的统治力量,所以他们决心和路景韶合作。
首先徐宝梯和路景韶谈:“(路)友于兄在当时主张国共合作,直至牺牲也是和共产党一起的,他成了国民党人的榜样。这样的国民党人,不仅国民党尊重他,全国人民都尊重他,连共产党也同样尊重他。政见不同,救中国的意志是相同的。”这话或许打动了路景韶的心。路景韶的五弟又在旁帮腔,路景韶表示了不当汉奸的决心。他说:“当了汉奸,对不起为国牺牲了的二弟!”
在徐宝梯和路君约等人的劝说以及考虑到大趋势下,路景韶决心拉队伍抗日,坚决打击日寇,保家卫国。徐宝梯建议保存地方行政武装,整编为抗日游击武装。第七区是平原,南入障日山区不过20余公里,几小时就可以避开敌人。整个区编为一个大队,路景韶区长兼任大队长;10个乡编为10个中队,乡长兼中队长。这样500人的游击队就成立了。日寇来了,避免和他们直接战斗;汉奸队来了,让他们无法立足,惩治他们。敌人若占了诸城,也统治不了第七区。路景韶为了保存实力,保身保家,完全接受了这个计划。
◎相关链接
路君约
路君约,1912年出生于诸城市昌城镇路家道口村,家庭殷富,为人开明,路友于是他的二哥。幼年时,初读自家办的育才学校,后转诸城县立高等小学就读。毕业后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其间,二哥路友于经常带他逛书店、见朋友。路友于殉难后,只有17岁的路君约为二哥到处奔走、收尸。1933年,路君约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数十年致力于心理测验学的研究与实践,在台湾开创并推动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路君约怀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关心国家统一和家乡建设,曾参加过5年的抗日游击队,晚年在家乡重建友于学校,以纪念二哥路友于。2005年,路君约病逝于台湾。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