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中央社有意回避被毙点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12-12 15:33:09

北辉渠与辛庄子在辉渠乡的位置图。

重庆《新蜀报》1943年9月8日第二版局部。

  国民党中央社推迟刊登了秦启荣被击毙的通稿,被击毙地点也是错的,以此掩盖他投靠伪军的真相。夜袭秦启荣的部队为八路军鲁中第一团,其前身是“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八支队”。八支队的指战员,除了少量延安派到山东的干部,都来自今潍坊地区。

  推迟刊登被击毙通稿 定性“鲁南不幸事件”

  秦启荣于1943年8月7日凌晨被击毙,国民党中央社却8月23日才发通稿,9月初在重庆的报纸见报,这都是有原因的。

  由于过去了整整80年,又处在战乱中,那时期的报纸已极其难得。目前只有国内一位报纸收藏家收藏的《新蜀报》有此通稿,报纸日期为1943年9月8日,重庆出版。现将全文迻录如下:

  《鲁南不幸事件 建设厅厅长秦启荣被袭成仁 偷袭部队自称共军第八支队》

  中央社山东省政府八月二十三日电称,七月二十三日夜,自称为中共(鲁中区司令王建安)指挥所属第八支队李福泽部(按:李系第十八集团军第一八五师第一团)三千余,密向建设厅长兼省府鲁南办事处主任秦启荣所在地莒县王家沟防地偷袭,秦率保安队与之激战达旦,以众寡悬殊,向北转移。李部节节尾迫,复向莒县、沂水、安丘三县围犯,秦拼力迎战,亲临前线指挥,李部受创甚钜,意图报复,乃于八月六日夜纠集万人向秦驻地安丘北辉渠村猛扑,秦与之激战一昼夜,卒以众寡悬殊,弹尽援绝,乃以最后一弹壮烈成仁。

  秦启荣毙命新闻主体没错,因为是国民党的报纸,标题出现“不幸事件”“被袭成仁”等都不足为怪,甚至消息所描述的莒县王家沟和安丘“北辉渠”两地的战况与事实不符,为秦启荣脸上贴了金,也可以理解。但把击毙地点弄错,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意篡改被毙地点 掩盖投靠伪军真相

  报道所述,(八路军)“乃于八月六日夜纠集万人向秦驻地安丘北辉渠村猛扑……”纯是蒙人。

  实际情况是,秦启荣从王家沟漏网后,一路向北,来到了大辉渠的辛庄子。辛庄子虽然距离北辉渠很近,在其东北不到0.5公里。但这里驻着2月份刚刚在安丘城顶山战役失利投降日寇的厉文礼一部,是他的一个小据点,在其北面10公里的夏坡则是厉文礼的大据点,由其嫡系胡鼎三团镇守。秦启荣可能考虑到,距离大据点能近一点是一点,有利于受其庇护;再是辛庄子清嘉庆年间立村,村里有地主丁二白的大庄园,房屋众多并高大宽敞,还有青砖砌成的圩子墙,安全应该没有问题,比在王家沟时的办公条件还好。而北辉渠,小村一个,60来户,200口人,都是穷苦百姓的草房,讲究条件的秦启荣怎么能到这里驻守办公呢。

  原来,地点故意写错,其原因在于延安中共中央对蒋介石的复电。

  秦启荣死的第一天,鲁南的国军军长李仙洲就通过电台报告了蒋介石。蒋介石痛心疾首,立即给延安发去电报质问:“八路军在山东安丘打死我们的‘民族英雄’,何意?”

  次日延安复电:“我们在山东安丘的日伪据点里打死了一批汉奸,哪知道汉奸队里还有你们的‘民族英雄’?”

  由于辛庄子村的驻军是厉文礼一部,厉文礼投降了日寇,被改编为伪鲁东和平建国军,延安就特别强调“在山东安丘的日伪据点里”,蒋介石恼羞成怒又无可奈何。堂堂的省府建设厅厅长兼鲁南办事处主任、山东国民政府军队的总司令、国军少将怎么死在伪军的指挥部里?不好解释啊。

  因此,一周后,国民党中央社在报道时对秦启荣因何被袭只字不提,故意将死亡地点辛庄子改为北辉渠,向全国掩盖秦启荣与伪军蛇鼠一窝的真相。

  袭秦部队是潍坊子弟兵 成为八路精锐大展风采

  夜袭秦启荣得手的部队,报道称“中共(鲁中区司令王建安)指挥所属第八支队李福泽部(按:李系第十八集团军第一八五师第一团)……”这个倒没大错。就是这个“第十八集团军第一八五师第一团”有些陌生。实际上,第十八集团军就是咱们的八路军。

  蒋介石喜欢朝令夕改。1937年8月22日,国共联合抗日,他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个月不到,即在9月11日,突然再传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这个番号,实际仅存在了20天,就被蒋介石强行“注销”了。但这20天就叫出名了,不管是谁,一提八路军就知道是咱的队伍,若说“第十八集团军”,没多少人知道。如果以老百姓习惯称“八路军鲁中第一团”就不会感觉这么复杂了。

  八路军鲁中第一团的前身是“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八支队”。1937年七七事变后,寿光牛头镇人马保三在牛头镇发动起义,最初树起的大旗是“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

  几乎同时,潍北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一大队”,潍南和安丘东北部两次爆发武装起义,建立了“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二大队”,1939年七支队合并于八支队,由马保三担任司令。

  1938年12月,党中央针对山东的抗日形势,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山东分局,批准组建山东纵队,把分散山东各地各自为战的十多个游击队统一编制,统一指挥。1939年7月,因为八支队在安丘平原(今属昌乐)以南、南郚(今更名安丘红沙沟)以西活动,与国民党第八区保安司令厉文礼所部活动范围重叠,常有摩擦,山东纵队从抗日大局出发,令八支队撤离安丘,开到沂蒙山,来到沂水马站整编为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司令员仍由马保三担任。

  八支队的指战员,除了少量延安派到山东的干部,都来自今潍坊地区。马站整编加进的九支队也是在安丘召忽成立的。最初的山东纵队第一支队为团序列编制,下辖四个营。经过不断的战火洗礼,这支在潍坊地区土生土长的部队逐渐成为八路军的精锐。

  从牛头镇起始,挥戈东进、奔袭太河、五井歼敌、血战大柏山、奇袭王庄、朱位、三次讨吴、打垛庄、战葛庄、攻沂水、打蒙阴、横扫莒(北)沂(水)安(丘),不但在血肉纷飞的抗日烽火中展现了战斗风采,解放战争抢占东北成为四野部队后打的著名“塔山保卫战”……哪一个都大于击毙秦启荣之战,只是被击毙的这个人,其所作所为,连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都愤慨到了极点,引起了全国关注。

  本期图片由张漱耳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参考资料:《安丘文史资料》第一辑、《击毙秦启荣纪实》《胡奇才将军史料选编》《转战沂蒙的老一团》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