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修志 造福后世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11-12 10:24:00
李士模《卢龙县志序》
刘藻为傅豫所纂《郾城县志》所作序文。
单作哲《饶阳县志序》
清代,方志编纂进入鼎盛时期,数量之巨、种类之多、体例之完备、内容之广泛,都前所未有。方志编纂的兴盛,离不开地方官员的大力推动,注重纂修方志,成为清代诸多循吏的为官共性,清代许多高密籍官员对修志都有浓厚兴趣。如李士模曾修《卢龙县志》,傅豫亲自撰写《郾城县志》,单履中主修《铜陵县志》,单作哲主修《饶阳县志》《枣强县志》。
清高密北隅人李士模
主修顺治《卢龙县志》
李士模,字可庵,清代高密北隅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任桐柏、卢龙知县,升大理寺右评事。其在卢龙,曾修《卢龙县志》。
康熙《卢龙县志》载:“李士模,字可庵,山东高密人,进士,顺治十四年任卢龙知县,才识优长,遇事立剖,卢邑无专志,公留心纂辑,以备一邑文献。约束胥吏,不假辞色,蠧弊悉除,升大理寺评事。”
李士模在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仲春的《卢龙县志序》中表达了其修志观:“志与史异,史载美剌,志则有褒而无贬,史贵简洁,志则务详……盖史以传信,志亦以传信,虽史志之文与辞不同,而史志之体与理则一也。余于志中,传信者则书之,传疑者则辨之。若夫牴牾疑似伪错挂漏者,不惜广搜肆论焉。此又余辑志之余绪,而欲远追夫作史者之本旨也。”
康熙十九年(1680),卢龙知县卫立鼎在李士模志本基础上重修卢龙志,特别注明“高密李士模采辑,太行卫立鼎续补。”康熙《卢龙县志》收录李士模的《雪峰寺回舟》《谒夷齐庙》《滦水歌》诸诗,亦收录高密籍进士綦汝楫、李岱生诗作。一部方志,将高密与卢龙紧密相连。
傅豫亲撰《郾城县志》
官宦名士纷纷作序
傅豫,字于石,号旧溪,一号立庵,清代高密南隅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历任济源、郾城、新蔡、大姚知县,改兖州府教授。
傅豫在郾城任上主持纂修《郾城县志》,与许多倡修者不同的是,傅豫亲自撰写志书。该志体例新颖,采用志、表、传三体,眉目清晰,归纳得法,每目之前均有“邑令傅豫曰”,提要挈领,议论得当。时任许州知州、诸城孙和相,内阁学士、菏泽刘藻分别作序。刘藻序称:“余读之,觉欧阳五代史风格未远,抑不知世以为何如也。”孙和相序称该志“义例精到,文辞高古”。
傅豫在政务之暇利用一年时间亲自撰成志稿,孙和相说:“傅君为志,闻其于簿书之暇,乙夜披抉,竭一年之力,开馆一月,但俾诸生校对而已。”郾城人杨若椿在县志后跋中亦云:“傅公自葺郾志,簿书之暇,兀坐西斋,一夜披寻,有所询咨,则召椿……公为政勤慎,视民生休戚如治家事,八年以来绩效咸在,后之人以公所以宁吾郾民者,与郾志参考之,当得其大凡矣。”民国《郾城县志》评价说:“一邑之文献于今得以不坠,实赖其书之存。”
乾隆《郾城县志》收录大量傅豫撰写的人物传记、碑记、诗等。其中录其诗三首,《小商桥吊古》诗云:“将军祠畔雨潇潇,铁马声中恨未消。天日昭昭无处问,行人挥泪小商桥。”
单履中主修《铜陵县志》 朱枋捐千金相助
高密单氏是明清科宦世家,累世书香,文人雅士接踵,诗文著述琳琅满目。高密单氏子弟对编纂地方志亦作出突出贡献。如单作哲主修《饶阳县志》《枣强县志》,单履咸主修《永宁县志》,单德谟为《汀州府志》《长泰县志》《平湖县志》《上杭县志》作序,单履中主修《铜陵县志》等。
单履中,字颜章,乾隆六年(1741)顺天乡试举人,乾隆中任安徽铜陵、湖南安仁知县。其在铜陵任,曾主修《铜陵县志》。
乾隆十年,单履中出任铜陵知县。朱成阿《铜陵县志》载:“单履中,山东高密人,举人,乾隆十年任,乾隆十二年辑县志,以疾去。”单履中在《铜陵县志序》中言:“履中来莅之次年,邑众力请重修。”
单履中主修《铜陵县志》,还有一个令人充满敬慕与悲伤的故事。当时《铜陵县志》稿成,因财力问题,难以刻印。铜陵秀才朱枋承祖父命捐千金相助,并为刻书奔走南京等地,书成而朱枋染病而卒,年仅28岁。单履中作《朱生传》叙述朱枋助资修志经过说:“余莅铜之明年,百废渐举,慨邑乘漶漫,佥谋厘定,而刊资无出,事几中止。生以年少士,承祖父命,毅然捐千金董其事。”对于朱枋对修志的贡献,单履中感慨地说:“士之于世轻重无所售其技,桑梓不能分其光,混混以生、泯泯以殁世者,何可胜数。而生以少年士,慷慨倾囊,煌煌邑乘假生手以告成功,传之遥远,而声施藉藉人耳目间。呜呼!可不谓杰出士哉!”
单作哲为桐城派代表作家 主修《饶阳县志》《枣强县志》
单作哲,字侗夫,号紫溟,清代高密北隅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历任饶阳、枣强、邢台、曲阳、武清知县,升池州府同知,署理池州府、宁国府知府。工古文,为桐城派代表作家。其恩师方苞曾说:“吾暮年得士,单子一人而已。”著有《紫溟诗文集》传世。
乾隆九年(1744),单作哲首任饶阳知县。乾隆《饶阳县志》称其在任:“劝课农桑,作兴学校,爱民如子,待士如宾,公正廉明,宽信敏慧。”主持纂修县志,是单作哲在饶阳另一功绩。单作哲在《重修饶阳县志序》中叙述修志经过说:“哲始莅任,即拟续修。属承旱饥之后,案牍丛委,卒卒未遑。越二载,民气稍平,讼简事清,乃移书学博张君正贤、樊君峦,简邑士尹德备等广为蒐罗,复于循行劝课时,发断碑、咨野老,凡可考证邑事者悉举诸籍。”
饶阳人尹德备在《重修饶阳县志跋》中对单作哲极力称颂:“幸逢单老父母名作哲,字子明,山东高密人,乾隆丙辰五经连捷。九年冬奉简书来宰是邑,即以纂修为己任,虽簿书繁剧……父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山左巨家,鸿儒也。”
乾隆十五年(1750),单作哲出任枣强知县。嘉庆《枣强县志》载:“兴修学校,续纂邑志,为时所称。”单作哲在《枣强县志序》中说:“庚午夏调任斯土,即与学博谋续修之役……再岁壬申,乃遍咨于绅士,令各类叙家传与耳目所闻见者,悉举于籍,以待讨论。复命胥史数辈,分诣村聚,录残碑断碣之可辨者,以备参互。簿书之暇,依类排纂。”
桐城方宗诚《枣强县志补正序》评价单作哲所修县志说:“单君高密宿儒,又尝从游于桐城方望溪侍郎,得明著述之体要,故其为志,博考详稽,微若不足,而义法谨严,文体精洁。”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