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遗踪 遍及八方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11-12 10:18:00
民国《临淄县志》记载的晏婴墓。
顺治《睢州志》记载的侯蒙。
高密自古人文荟萃,历代名贤辈出,关于高密先贤的人文元素遍及大江南北,在各地方志中也屡屡显现,从中亦可看出人们对高密先贤的敬仰和高密人文的无限魅力。各地有多处齐国名相晏子的墓,被载入地方志中,高密则有两处;高密人侯蒙为北宋名宦,被列入多地志书中;自清代康熙间台湾设府县以来,有许多高密籍官员仕宦台湾,并留下良好政绩,台湾地方志中多有高密人的记载。
晏子墓载入各地方志
史上有三处最为知名
作为齐国名相,晏子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上全国各地曾有多处晏子墓,明清各地方志记载颇多。
历史上,山东齐河、沂水、潍县、长清,河南滑县,河北蠡县、雄县,江西上犹等地,皆有晏子墓,尤以临淄、高密、齐河三处晏子墓最为知名。
传统上认为,今天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永顺庄东南的晏子墓为晏子真正葬处。民国《临淄县志》载:“晏婴墓在城西北三里,唐贞观中禁民樵采。又蒙阴、高密、平原皆有晏婴墓……临淄墓为真,墓旁有祠,今废。”
高密晏子墓最早见于元代于钦《齐乘》:“古胶西城:高密东南二十五里胶墨二水之间,隋置胶西县在此。大业末废于贼,土人呼为诸晏城,以前有晏子冢故也。”嘉靖《山东通志》:“高密东南三十里有晏子庙,乡曰久敬,社曰朱晏。”乾隆《莱州府志》:“晏子祠,在县城东南。”高密民间,多称晏子冢为晏王冢,称晏子祠为晏王庙、晏婴庙,称诸晏城为晏王城、晏平仲城。高密晏子墓有两处,一是西冢子头村西今天已不存的晏王冢,一是晏王庙村侧今天已重修的晏子墓。晏冢穹碑为古时高密八景之一。
齐河古称晏城,相传为晏子封邑。与高密一样有晏婴冢,亦有晏子祠。《新修齐河县志》载:“晏婴冢,在城西三十五里尹屯东,大可数亩,高二丈余。”
沂水县晏婴崮,又名昔贤山,崮下晏婴店子村亦因晏子得名,相传亦有晏子墓。道光《沂水县志》:“晏婴崮,县西七十里,崮又名昔贤山。”乾隆《沂州府志》:“(蒙阴)昔贤山,东北五十里,即沂水县之晏婴山也。下昔贤峪中为晏子庄,俗传有晏子墓。”
民国《长清县志》载:“晏婴墓,在县东南六十里时保邵家庄北,有冢高可二丈,周围约二百余步,相传为晏平仲墓。”
《潍县乡土志》载:“十里堡庄东有晏婴墓,墓侧有祠,明正统七年重修,今圮。”《潍县志·宦绩》为晏婴立传。
东明县原有晏婴冢、晏子祠。民国《东明县志》载:“晏婴冢,冢在县西南四十里黄堌集,即外黄县故城所在也。”
河北蠡县亦有晏婴墓。万历《保定府志》:“晏婴墓在(蠡县)城东滑村,或云在蒙阴圣贤社,名晏子庄。”河北雄县亦有晏子墓。嘉靖《雄乘》说:“《一统志》城西六里有晏平仲墓,荡无所考。”
康熙《滑县志》记载:“晏子冢在县西南四十里,志遗其名,俗呼为晏婴冢,未详。”清王凤生《河北采风录》亦载:“县南四十里有晏婴冢。”今滑县焦虎镇晏口村仍存晏婴墓。
此外,江西上犹、陕西兴平、河南尉氏亦有晏婴墓,莱州市平里店镇婴里村相传亦因晏婴得名。
高密籍北宋名臣侯蒙 被多地方志列入名宦传
侯蒙,字元功,北宋高密人,元丰年间进士,官至尚书左丞、中书侍郎。曾上书招安宋江以讨伐方腊,作为文学人物形象,被写入《水浒传》《荡寇志》《金瓶梅》等诸多名著中。侯蒙曾任宝鸡县尉、柏乡县令、襄邑县令、亳州知州,明清宝鸡、柏乡、睢州、亳州地方志皆载其事迹。
民国《宝鸡县志·官师志》引《宋史》采录侯蒙宦绩,还记载了与侯蒙有关的“侯公行记刻石”。道光《陕西志辑要》亦载:“侯蒙,字元功,高密人,为宝鸡尉,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清修《柏乡县志》将侯蒙列入名宦传。光绪《赵州属邑志·名宦》载有侯蒙宦绩,康熙《畿辅通志·名宦志》为其立传。
光绪《续修睢州志》载:“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知柏乡县,转运使黄湜荐知襄邑县,权监察御史,累官资政殿学士。”
光绪《亳州志》载,侯蒙被奉祀亳州名宦祠。乾隆《颍州府志·名宦传》载:“侯蒙,高密人,举进士,累官中书侍郎,与蔡京不协,出知亳州,祀名宦。”明柳瑛《中都志》亦载:“侯蒙,高密人,举进士,历殿中侍御史,因星变疏十事,徽宗纳之,累官中书侍郎,与蔡京不协,出知亳州,卒谥文穆。”
侯蒙曾为关中丰利渠撰碑记。熙宁《长安志》载:“今有宋资政殿学士侯蒙撰碑。”元李好文《长安志图》、乾隆《泾阳县志》亦载侯蒙撰碑一事。
康熙《诸城县志》载《侯蒙纸鸢词》:“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康熙年间台湾设府县 多名高密人在此政绩卓著
自清代康熙间台湾设府县以来,有许多高密籍官员仕宦台湾,并留下良好政绩,台湾地方志中多有高密人的记载。
雍正八年(1730),高密西隅人李元直以御史巡视台湾兼提督学政。李元直一改巡台御史自视为客之习,关心民事,由此引起台湾官员的强烈不满。祖籍高密的两江总督高其倬弹劾李元直“任性滋事”,结果李元直未任满就被罢官。《重修台湾府志》记载:“李元直,高密人,癸巳进士,雍正八年任,寻解任。”
乾隆元年(1736),高密北隅人单德谟奉旨以工科给事中巡视台湾兼提督学政。单德谟巡视台湾期间,奏请建考棚、为台湾士子特设进士名额、减免台湾官田赋税等,得到乾隆皇帝采纳推行,对台湾经济、文化繁荣做出贡献。《重修台湾府志》记载:“单德谟,高密人,丁未进士,乾隆二年任,主科试,留任一年,转江南盐驿道。”
乾隆十三年(1748),出身高密武将世家的薛瓀由建宁总兵调任台湾总兵。时任闽浙总督喀尔吉善举荐薛瓀说:“老成历练,才识舒展,抚御弁兵实属有方,实堪胜海外重镇之任。”次年病卒于台湾。《续修台湾府志》载:“薛瓀,高密人,世袭,乾隆十三年十月任,卒于官。”薛瓀父薛受益,官潮州总兵,康熙年间曾参与收复台湾。
乾隆十六年(1751),高密景芝(今属安丘)人、监生郝敬修调任台湾府经历,次年署凤山县下淡水县丞。《台湾府志》载:“郝敬修,高密人,监生,十六年六月任。”
乾隆五十一年(1786),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人刘诗调任台湾府漳化县知县,次年卒于任所。《彰化县志》载:“刘诗,山东人,荫生,五十年二月任,卒于官。”
乾隆五十四年(1789),高密北隅人单去非,由建阳知县授台湾府嘉义县知县,其所著诗集中多录有在台湾期间的诗作。
咸丰元年(1851),高密监生管侗,调任台湾县罗汉门巡检,后署彰化县南投县丞、凤山县下淡水县丞。《凤山县采访册》载:“管侗,山东高密人,由监生报捐从九选用,咸丰八年十一月初四日署,九年五月初九日卸。”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