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文字 弥足珍贵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11-12 10:00:00
《华阳国志》关于刘备师事郑玄的记载。
《永乐大典》记载的侯寘。
浩如烟海的旧方志,种类繁多,内容宏博,可谓横陈百科、包罗万象,其中蕴藏了大量宝贵的历史人文信息。从中抽丝剥茧,我们可以寻觅到诸多与高密相关的罕见珍贵史料,进而帮助我们解开诸多历史谜团。如刘备师事郑玄一事是否确有其事,《永乐大典》中残存方志记载的侯寘是哪朝人,东汉大儒郑玄归葬高密砺阜山下郑氏祖茔是在何时?
《华阳国志》记载刘备师事郑玄
关于刘备师事郑玄一事,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三国演义》的描绘:“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虽是虚构,但它并不是空穴来风,东晋常璩(qú)《华阳国志》明确记载刘备师事郑玄一事。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载有诸葛亮的一段话:“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据此可知,郑玄在徐州时与刘备关系密切,相当于刘备的师友,刘备经常向他请教“治乱之道”。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亦引用《华阳国志》的记载。后来的《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记纂渊海》等大量历史文献俱引用此故事。明清史料诸如《北海三考》《昭烈忠武陵庙志》《忠武志》等引用更多。《三国演义》正是借鉴了这段真实的历史。
《永乐大典》残存方志记载侯寘为宋人
《永乐大典》曾大量采录宋元明初各地方志,这些珍稀方志大部分早已亡佚,虽然今天我们无缘目睹其全貌,但从《永乐大典》残存的方志文献中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利用,其价值不可估量,从中也可以探寻到一些珍贵的高密历史文化元素。
《永乐大典》卷之八千六百四十七引今天亡佚的《衡州府图经志》,记载南宋高密人侯寘(zhì)说:“侯寘,高密人,为耒阳令,创建县学。”而且明确将侯寘列为宋代人。
但不知何故,其后的湖南地方志,如嘉靖《湖广图经志》、康熙《衡州府志》、康熙《耒阳县志》等皆将侯寘列为汉代耒阳县令。康熙《耒阳县志》称:“侯寘,高密人,为耒阳长,始建学校。”该志学校志亦记载说:“学故在县治东南,即今城隍庙地,汉侯寘始创。”这些志书的错误记载导致后人莫衷一是,甚至出现认为耒阳志记载的侯寘与南宋人侯寘不是一人的错误认知。《永乐大典》残存方志为我们很好地解开了这一疑惑。
《永乐大典》引《衡州府图经志》,还记载了北宋曾任衡州通判的侯中立,但不载其籍贯。参考北宋高密人侯蒙所撰《侯夫人墓志铭》可知,侯中立为高密人,曾为官关右,定居西安。侯中立不见于高密旧志记载,从中亦可见《永乐大典》记载的珍贵。
《永乐大典》卷之八千五百七十引范成大《吴郡志》,记载祖籍高密的夷晦先生侍其沔(miǎn)事迹说:“侍其沔,字国纪,上世自高密徙吴。”《宋故侍其先生墓志铭》亦载:“先生本北海高密人,后迁于吴郡。”《吴郡志》是宋代方志体例定型化的代表作,对后世修志有很大影响。
《镇江志》载青州郑玄墓毁 可推测归葬高密时间
郑玄卒后,初葬剧东(今青州郑母),后因墓毁,归葬高密砺阜山下郑氏祖茔。但关于郑玄墓何时归葬高密,一直是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提及郑玄墓及其墓碑:“潍水迳高密县故城北,水西(东)有砺阜,阜上有汉司农卿郑康成冢,石碑犹存。”由此可见,郑玄墓回迁高密,远在唐代以前,民间传说唐代迁回高密的说法并不确切。
关于高密郑玄墓,《大明一统志》说:“万疋(pǐ)梁在高密县西北,郭缘生《述征记》:郑康成墓侧有稻田十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因号万疋梁。”《述征记》早已亡佚,《大明一统志》所引《述征记》内容不知何据。郭缘生是东晋末年人,曾随刘裕北征,若记载属实,早在东晋,高密郑玄墓早已存在。这与《魏书·地形志》高密县下有郑玄墓的记载也相吻合。
关于郑玄归葬高密,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郑玄别传》。其载:“玄葬城(剧)东,后墓坏,改迁厉(砺)阜,县令车子义为玄起墓亭,名曰昭仁亭。”车子义此人不见其他史书记载,凭一简单人名难以断定具体年代。
幸运的是,南宋嘉定《镇江志》、王象之《舆地胜览》俱记载了关于青州郑玄墓被毁一事:“陈大定中,有人发郗愔冢,见愔尸如生,得古铜器十余。有郑康成所书箴《左氏膏肓》,愔手注其后云:得于广固邓伯道,邓云石勒军发康成冢得之。又有纸笔,并题人名。”从中推断,青州郑玄墓应毁于石虎攻陷广固城之际。此后北方长时间战乱,高密历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政权,郑玄归葬高密,应在这一时期。具体何年,已不得而知。
方志中寻正德、嘉靖《高密县志》踪迹
明正德、嘉靖两部《高密县志》早已亡佚,参考明嘉靖《山东通志》、万历《莱州府志》等方志,我们依然能寻到其踪迹。
关于正德年间高密知县、河南固始举人吴鲁纂修的《高密县志》,万历以来的《高密县志》只字未提。幸运的是,即墨蓝田《北泉集》收录《高密县志序》一文。
关于嘉靖《高密县志》,万历《高密县志·董希清序》称:“密旧有志,嘉靖中定山陈公令是邑修之。”参考康熙《高密县志》可知,万历志序所说的定山陈公是指江阴进士陈甲。康熙《高密县志》记载他:“江阴县人,进士,嘉靖三十年任,爱民劝士,雅有才名。”
关于正德《高密县志》,从嘉靖《山东通志》可见其踪迹。嘉靖《山东通志》直接引用“高密志”介绍高密风俗说:“土地颇僻,人多务本,昏丧称有无以为礼。”文中直接出现“高密志”三字,考嘉靖《山东通志》刊刻于嘉靖十二年(1533),距陈甲出任高密知县尚早,亦早于毛纪的《莱州府志》,此处所说的高密志,断然不是陈甲所修《高密县志》,似指正德《高密县志》而言,抑或嘉靖初年另有《高密县志》别本。
嘉靖初高密志并不是捕风捉影。刊刻于万历十七年(1589)的万历《安丘县志》,成书早于万历《高密县志》,其收录嘉靖二年(1523)进士、安丘人黄祯撰写的《贞烈李氏诔》,提及李氏贞烈事迹“载高密志中”。李氏殉节于嘉靖十二年,黄祯所提及的高密志,当然不是指正德《高密县志》,但亦不似陈甲所修《高密县志》。考毛纪于嘉靖十四年(1535)纂成《莱州府志》,所采录高密部分,必然有所本,抑或嘉靖十二年至嘉靖十四年间,为修撰《山东通志》《莱州府志》,高密另有志稿。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