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昔在潍阳三十年 今年七十罢玄谈(八)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8-13 14:56:50

北宫西街向阳路口以东路北,潍坊职业学院培训基地院内,在原址上修缮的玉清宫。凌君 摄

  最后一章,谈谈诗人尹志平。他是一位出家人,诗词不少,流传不算广。他的诗词,写“静”的意境较多,他写“静中记得真闲处”“静掩柴扉不出庐”“雪花轻”“朝朝常见白云飞”“一任年光春复秋”,诗句宁静恬淡。美学家朱光潜说:“诗人是人间孤寂者。”至少在写诗时,尹志平是孤独安静的。

  潍坊有条北宫街,现分为北宫东街和北宫西街,街的名字,与金末元初的一位道士尹志平有关。没错,就是金庸小说里的尹志平,小说里把这位洁身自好的道长抹黑得太厉害了,后来拍电视剧时,金庸先生亲自和导演说,把那个不检点的道士改成“甄志丙”。北宫街这个名字,源于历史上有名的玉清观,尹志平就是玉清观的创建者。尹志平去世后50多年,玉清观扩建为玉清宫。玉清宫地处潍县城北,在潍县民间被叫做北宫,与潍县城里的南宫(也叫天仙宫)南北相望。

  尹志平(1169年-1251年),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师,师从丘处机、马钰学道,曾随丘处机远赴大漠,为成吉思汗讲道论教。在历史上,尹志平是一位道行高深、清心寡欲、受人爱戴的有道之士。全真教声名大盛之时,四方拜谒者络绎不绝,尹志平却不愿享受盛名,说:“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

  尹志平与潍坊有很深的渊源,曾在此生活过二十多年。他曾住在昌邑的西庵,后来到了潍州,建玉清观,主持山东东部全真教事务二十多年,对潍坊有很深的感情。担任掌教后,尹志平住在燕京,虽事务繁忙,但一直怀念在潍坊的时光,想念自己用心创建的玉清观,其间有回潍坊的机会,请求“往山东葬三师”,但“燕京众道并士庶皆不许”,未成行。怅然之下,他写了一首《临江仙》:

  一别潍阳过十载,天涯历遍西戎。归来燕国住仙宫。立言明祖教,演法继师踪。

  天意如何非易测,人情到了难穷。予心本自爱疏慵。却教居海北,未许过山东。

  青壮年时代,他看潍水春光,游潍阳胜景,建玉清观,声扬海岱。他对潍州的思念,从未间断。写“一别潍阳过十载”的时候,尹志平还不算老迈,他可能以为还能在以后的岁月中回潍州看看。但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已到古稀之年。他知道,他再也回不去了。

  他常与身边人谈起潍州,谈起他住过的地方,谈起他“闲上寻闲”的美好时光。在其作品《葆光集》中,他说:“潍阳住时有清逸庵,数与闲上寻闲,三十年后领众兴缘,至今七十,却返本矣。”他因此写了一首诗:

  昔在潍阳三十年,今年七十罢玄谈。

  静中记得真闲处,却似当初清逸庵。

  古稀之年的尹志平写诗回忆在潍州的时光,满篇皆是思念之情,其诗看似淡泊,实则深情如许,对潍州的深深眷恋和永不能见的无奈,集结在淡淡的诗句中。

  于淡泊处写感悟,是尹志平诗词的风格。他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劝世教化之语。其诗文收录于《葆光集》,有与道友的研讨之作,有劝世诗,也有与慕名而来拜访者的应答之文。以上所引的是两首与潍坊有关的诗,作为出家人,其在诗中流露的思念之情真切感人,与其他著名诗人的思念诗,几可比肩。

  尹志平生活的时代,宋词大家们都已作古,但词这种文学形式,还是文人们追捧的对象。尹志平的才情虽不能与宋词大家比,但看得出来,他写四季轮回,写自然风光,写窗外青山,写猿啼鹤唳……自有一番与众不同的韵味,不乏佳作。

  我们看一下这首《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写冬至的诗词,除了杜甫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尹志平这首,可排在前几名,读来天地皆净,心境疏朗: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此诗不难懂,不再解读。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苏轼、辛弃疾那几篇绝顶段位的《江城子》横空出世,后人对《江城子》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毕竟珠玉在前,怎么写都觉得不如前人。尹志平是世外之人,不考虑这么多,他写《江城子》,写《临江仙》,写《西江月》,写《青玉案》,写《减字木兰花》,一篇又一篇,写得兴致盎然,频有佳作。

  看这两首《西江月》:

  《西江月·窗外横山入画》

  窗外横山入画,门前流水堪听。洞天幽处少人行,不是尘寰路径。

  占得静中风月,却迥闹里人情。湛然六识自安宁,一任闲歌闲咏。

  《西江月·秋阳观作》

  我爱秋阳地僻,松岩来往人稀。不劳打坐自忘机。兀兀陶陶似醉。

  坐上有山有水,心间无是无非。朝朝常见白云飞。可以留连适意。

  绿水青山,白云秋阳,是诗中景致,也是诗人真实的生活。诗人恬淡安适的心境,不知羡煞多少滚滚红尘中的匆匆过客。他写劝世诗,并无空洞说教,而是谈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说出他的劝世语。如《戒不足》:

  有衣能御寒,有食可充饥。两事如亏一,使人心意欹。还如衣食足,犹自纵贪痴。忽尔业盈满,临危更怨谁。

  再如《临江仙》:

  自对千差无可取,心闲一境堪凭。真常不昧谷神清。群魔从此灭,一点自圆成。

  物外清吟唯独乐,人间宠辱何惊。劝君速悟问前程。要求真实相,休论假聪明。

  以上两首很符合他出家人的身份,劝世之意十分明显,劝导世人不要“纵贪痴”,不要等到“业盈满”“临危”时才后悔。记得《红楼梦》第二回中,有个破旧庙宇智通寺,写着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想来方外之士,劝人之语都差不多。

  他也写自己的修道感悟,写面对春花秋月的明澈心境。像这首《如梦令》:

  春日龙阳春睡,悟得春光真意。红日正三竿,却被春风惊起。惊起,惊起,万事一场春寐。

  这首就像说话一样直白。前人的春睡诗,醒来皆慵懒惬意,尹志平是“惊起,惊起,万事一场春寐”。悟道之人,毕竟不同。

  尹志平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位较为陌生的诗人,他的诗词流传不广,也少有人点评注释。可巧的是,他的诗明白易读,信手拈来,几乎不用过多解析就能看明白。他是一位勤奋的作者,作品数量不算少,心有感悟,就用诗词表达出来。

  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我们绝大部分人没有李杜苏黄的天赋奇才,但至少可以多读些诗词。诗文欣赏得多了,面对美景佳境、人生起伏,除了“哇!好棒!给跪了!我太难了!哭晕……”还会有些别样的表达。这种别样的表达,我们称之为“诗意”。这是长安三万里的诗意,也是融入我们血脉的文化记忆。

  本期图片为资料图片(署名除外)

  本期参考资料:《中国诗史》《潍上古诗词》《典论·论文》《三国志·魏书》《新唐书·文艺列传》《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宋史》等。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