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我是爱山者 无一诗中不说山(六)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8-13 14:54:37
青州的欧阳修纪念馆
潍坊这片土地上,来来往往的官员中,有不少文化大家,他们的诗作记录了潍坊的山川风貌、四季风景、风土人情、农林桑事等。在宋代,来的人物最著名,文化等级最高。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宋代有两位到潍坊做官来了:欧阳修、苏轼。这一章,把这两位大文豪放在一起,写写他们的人生、诗文、故事、情结。
欧阳修和苏轼都在扬州做过官。扬州有一座“三贤祠”,后改为“四贤祠”,供奉着曾在扬州为官的欧阳修、苏轼、清代王士祯、伊秉绶。他们亲亲热热地挨在一起,接受后人膜拜。欧阳修和苏轼还都是民间男花神。花神第一名是一月的兰花神屈原,后面陆续排开,到了四月,就是牡丹花神欧阳修,五月是芍药花神苏东坡,俩人在民间花神的排序中,也紧紧挨着。欧阳修比苏轼大30岁,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华。1068年、1074年,两位文豪一前一后,到潍坊做官来了。欧阳修1068年-1070年在青州为官,来时已经61岁,诗词中多有归隐之意;苏轼1074年-1076年在密州为官,虽自言“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来时只有37岁,方当壮盛。这也导致了他们两人留给潍坊的诗词,风格迥异。虽然文章风格不同,但两人都以造福百姓为己任,政绩卓著。
先说欧阳修。他在扬州时只有40岁出头,但到了青州,多次提到“老病”。那个在洛阳城中细访牡丹的青年,在青州已垂垂老矣,当他离开青州时,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他是1070年离开青州的,1072年就与世长辞。他以老迈病弱之躯,将青州治理得“年丰千里无夜警”。他在青州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对政事删繁就简,不折腾,不扰民,不苦口苦脸事无巨细,闲时寄情山水,赋诗写文。欧阳修是大儒,但他这番操作,竟颇有老子“无为而治”的意思。不由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儒道合一,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精神内涵。
欧阳修的《青州书事》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升平景象:
年丰千里无夜警,吏退一室焚清香。
青春固非老者事,白日自为闲人长。
禄厚岂惟惭饱食,俸馀仍足买轻装。
君恩天地不违物,归去行歌颍水傍。
1069年春,到青州半年,欧阳修到城东护城河畔游览水磨亭。当时,新荷出水,鹭飞莺啼,老农耕作,久病的诗人被这春意盎然的景象打动,写下七律《水磨亭子》:
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
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阴百啭莺。
载酒未妨佳客醉,凭轩仍见老农耕。
使君自有林泉趣,不用丝篁乱水声。
欧阳修热爱生活,关心农事,寄情山水。《水磨亭子》中,有鸟鸣,有泉水,有风声,他说不需要音乐,太乱。与别的诗人相比,欧阳修的诗词中,较少提及音乐,他写醉翁亭,写林泉趣,写牡丹记,写得安静从容,无丝竹乱耳,无泼天繁华。这可能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一个失去父亲的贫困幼童,母亲教他读书,没有纸笔,就用荻秆在地上写字。画荻学书,成为世代相传的苦学典范。他和苏轼不一样,苏轼世家出身,有父亲教他文学书法,有兄弟可以诗酒唱和,过节给兄弟写首词,就成为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欧阳修之父是进士出身的小官吏,早逝后未给妻儿留下家产,幸亏母亲出身于江南望族,文化修养颇高。当年那个幼小的孩子,以荻秆在地上写字,母亲在旁边耐心教着。安静、内敛、耿直、坚强,成为他性格的重要特质,也体现在了他的诗文中。
欧阳修诗词中写得最多的就是山。他在青州也写山,踏访过醉翁亭的一代文豪,来到了青州。在《留题南楼二绝》中,他写道:
偷得青州一岁闲,四时终日面孱颜。
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
他在青州的山中流连,甚至将刚学会的潍坊话写到了诗中,令人莞尔:
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
公退留宾夸酒美,睡余欹枕看山横。
当日读欧阳修,读到《洛阳牡丹记》,不禁瞠目结舌,一部植物学和园艺学著作,竟比专门的文学作品还要古雅优美。当读到《留题南楼》第二首时,竟笑出了声。“作么生?”这是欧阳修写诗,还是山东小哥聊家常?幸好作者开篇言明身份“醉翁”,才不至于让后世考据家们起疑。写这首诗时,欧阳修到青州一年了,精心治理,体察民情,人对于自己辛劳付出的东西,无论是人还是地方,都会越来越有感情。以上这两首诗显示,欧阳修有点爱上青州了。他留客品评美酒,看群山连绵,仿佛回到了“环滁皆山”的醉翁亭。
欧阳修在青州虽然时常生病,但他还是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在《山斋戏书绝句二首》的第一首写道:
蜜脾未满蜂采花,麦垅已深鸠唤雨。
正是山斋睡足时,不觉花间日亭午。
蜜蜂营造连片的蜂巢,辛勤采花酿蜜,麦子将熟,斑鸠在鸣叫,预示着快要下雨了,雨水将对麦田进行最后的滋养,丰收的季节马上就要来了。诗人心情放松,在山斋酣睡,不知不觉的,就到了中午。这情景,有点像诸葛亮的“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但诸葛亮的“春睡”,表演的成分居多,欧阳修的“夏睡”,属于怡然自得,并无雕饰。这一点都不奇怪,想“出山”的人,当然要造势,想退隐的人,关注的是内心,已无造势的必要。虽然青州大治,但欧阳修已年老体衰,思归之心日渐急迫。其实他刚来时,就已想离开。从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到青州赴任途中,他写下了《晓发齐州道中二首》:
东州几日倦征轩,千骑骖驔白草原。
雁入寒云惊晓角,鸡鸣苍海浴朝暾。
国恩未报身先老,客思无憀岁已昏。
谁得平时为郡乐,自怜痟渴马文园。
岁晚劳征役,三齐旧富闲。
人行桑下路,日上海边山。
轩冕非吾志,风霜犯客颜。
惟应思颍梦,先过穆陵关。
第一首开篇即是“倦”,诗中“东州”即指青州,远行的马车越来越疲惫,路上看到的是“雁入寒云”,自己的感觉是“客思无憀”。这不是对政事的倦怠,而是“国恩未报身先老”的苍凉。
第二首有些亮色了,诗人看到了富庶安闲的青州,看到了“人行桑下路,日上海边山”的海岱美景,但景色再美,也挡不住自己的“思颍梦”。十多年前,他与好友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买了几亩地,盖了几间房,颍州,是他念兹在兹的家园。
来青州那年的深冬,他带病登上表海亭,感慨系之,写下一首七律,表达了希图归隐的思绪。在《表海亭》一诗中,思归的心情已经极为迫切:
望海高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
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
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这里用的是《三国志》中刘备“髀肉复生”的典,诗人自叹为老病所困,髀肉已消,求归心切。刚到青州,登上表海亭,他就表达了归去的意思。即使如此,欧阳修仍十分用心治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
终于要离开了。他在青州主政三年,官声斐然,但他所余的生命已经不多了,他想回家。他是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市),但他把归隐之地选在了颍州。也许,在写《醉翁亭记》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选择。他从青州带走的东西,让人落泪。他带走了一方青州出产的青石碑,碑上刻着他为父母写的祭文《泷冈阡表》,那是他亲手一个字一个字写在青石上的,延请工匠精心刻制,运回江西永丰他父母的墓地安放。父亲走后60年,当年4岁的幼童已须发苍白,整整一个甲子的思念,全部刻进了青石碑。《泷冈阡表》及其碑刻在中国文学史、书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欧阳修手书的碑刻保存完好,现存于江西省永丰县沙溪镇,2006年,泷冈阡表碑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