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深受影响投身革命(五)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6-19 15:55:33
省立四师大门
郑其善师范毕业证
省立四师邓恩铭讲课教室
论辈分,郑其善是郑心亭的“小爷爷”,二人年纪相仿,无话不谈。郑其善15岁被聘为青州一所小学的教师,他忧虑救国之道,并为此找到郑心亭彻夜长谈。郑心亭牺牲后,陈锡德上门亮明了他与郑心亭的真实身份,在陈锡德的介绍下,郑其善加入中国共产党。
日军侵占东北 郑其善渴望救国
1930年秋天,年仅15岁的郑其善从益都县立师范毕业,被特聘到青州北城的一所小学任教。
益都县立师范原名省立四师,早先为贡院,后为青州市第二中学。这是一所著名学校,同为中共一大代表的邓恩铭原籍贵州,水族人,只因他的一个叔父在青州做官,便多次往返青州,在省立四师宣传革命,发展党员。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但给青州的影响,特别是对省立四师师生的影响巨大。
青州北城曾是满族的兵营,是一座旗城。雍正八年(1730)派骑兵建立军营驻扎于此,扼守南北,声援东西。满族骑兵骁勇善战,在清末抗击列强战斗中浴血抵御。北城居民皆兵,孩子生下来就等待当兵,按人头领取军饷,平时不事农桑,不会工商,当那些祖业被吃完耗尽,只好颠沛流离,全国各地奔波寻找营生,同时也给消息闭塞的青州人带来了很多外面的消息。
郑其善虽然只有15岁,却长得身材魁梧,玉树临风,又常年浸淫在这样一种英雄余风中,伤感积贫积弱之中国,痛心愚昧落后之同胞,常怀悲愤之心,忧救国之道。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公然侵占东北。东北更是满族人的发祥地。旗城学校学生公开参与游行,声讨日军恶行。郑其善亦深深痛心丢失国土,痛恨一盘散沙的军阀混战,也更加迷茫,感觉找不到一条真正的救国之路。
向郑心亭讲述迷茫 参加葬礼悲痛欲绝
郑其善春节回家遇到同村的郑心亭。郑心亭比郑其善大6岁,论辈分却小其两辈,称呼郑其善“小爷爷”。郑心亭也是省立十中毕业的读书人,在东阳河村北的大陈学校教书。
郑心亭有一点卷发,穿着长袍,恭敬喊郑其善“小爷爷”。郑其善却像遇见了知心大哥,急忙挽起郑心亭的胳膊回家。
郑其善拽着郑心亭走进自己权做书房的南屋里,闭紧房门,把自己最近的愤懑、迷茫一五一十陈述给郑心亭听。郑心亭微笑不语,良久才说:“欲救国家于水火,救百姓于煎熬,不是没有办法。有一个党,一个主义是唯一的办法。可是这个办法太危险了,是要抛头颅洒热血的,是要无数人为之献出生命的。你只有16岁,再大一点,我再跟你讲,现在不忍心啊……”
这一夜两人彻夜长谈。
随后的几天,郑其善有空就去找郑心亭聊天,也顾不得人家是新婚燕尔,各种应酬颇多。却不曾想到,二人春节畅谈,以后竟再无机会。
过了年,时局动荡,事情却特别多。郑其善偶尔有空回家,却也不曾见到郑心亭。
这一年的8月份,突然传来噩耗:郑心亭作为益都暴动总指挥,安排城里和郑母同时暴动,因为青州城里突然增兵而失败,郑心亭被捕入狱,被押往济南枪决……
郑其善痛哭失声,回想郑心亭说过的话,隐隐知道了“一个党,一个主义”是什么。
1933年的秋天,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寒冷日子,郑心亭的家人上下打点才用一辆驴车拉回了草席卷着的郑心亭的遗体。安葬的时候,郑其善冒雨为郑心亭挖掘坟墓,任凭雨水混合着泪水和汗水流淌……郑心亭的遗体早已面目全非,家人也只是从他脚上穿的一双新鞋才判定是他。
2023年5月15日,青州市宏伟壮观的汉唐结构的新博物馆隆重开馆。青州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县级综合类博物馆,里面珍藏着宜子孙玉璧、状元卷等多件价值连城的国家一级文物,在进大门右侧的醒目位置,郑心亭烈士的遗物和遗照赫然在目,烈士炽热的目光静静凝望着这个他为之付出生命的新中国……
陈锡德登门亮身份 发展党员后继有人
郑其善默默回到家里,却久久不能入眠。
临近半夜,突然听到断断续续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大陈村的陈锡德。陈锡德说:“今天我看到你参加郑心亭的葬礼了,怕不怕?”
郑其善在和郑心亭交往中认识了陈锡德,知道他是郑心亭最好的朋友,再也忍不住悲痛,嚎啕大哭。
陈锡德拢住他的肩膀,缓缓地说:“我知道你是心亭的好朋友,心亭也多次说过你是一棵好苗子,只是太小了,不忍心你去参与这么危险的事情。我知道,你现在18岁了,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有些话可以和你说了。要想救中国,只有共产党,只有共产主义!我和心亭一样,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心亭先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
1933年秋天,因为益都暴动的失败,青州市的党组织几乎被完全破坏。在失掉上级党领导的情况下,中共益北特支书记陈锡德发展东阳河村郑其善、郑玉善、孙廷栋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东阳河村党支部,郑其善代理书记。
陈锡德因为之前只和郑心亭单线联系,所以这次幸免于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早已是省委领导的陈锡德曾多次来函问询郑其善家人有什么困难,关心备至。并且在回忆录中详细讲述了发展郑其善等党员的经过。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