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被誉为披荆奋进老教授(八)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5-20 17:25:20

《秦佩珩学术文集》

秦佩珩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

  秦佩珩异常勤奋,踏遍国内大部分史迹,搜集资料,长途跋涉。除了学术研究,秦佩珩还担任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为党的统战工作作出了贡献。逝世前一天,他还参加了省委统战部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他去世十年后,在各方努力之下,1999年,《秦佩珩文集》出版发行。

  异常勤奋长途跋涉 多地考察广揽资料

  秦佩珩认为,爱国,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具体的内容,而这些具体内容又必须用一些艰苦的劳动来呈现出来。

  他是一位异常勤奋的学者。他搜集资料的范围很广,文献、方志、笔记、文物等都广为收揽,踏遍大部分国内河山史迹。

  新中国成立前,他曾只身赴云南边疆,调查当地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又奔赴西北和东北进行实地考察。真正践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

  秦佩珩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三次访问东北。第一次访问,他前往辽宁大学历史系讲学,沈阳师范学院闻讯,便也邀请其前往讲学,后吉林大学又邀请其讲学。在吉林大学讲学期间,秦佩珩等人酝酿筹办了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从初次去长春办学会到二次去丹东,三次到牡丹江开年会,三访东北。严寒酷暑,长途跋涉,披星戴月,困难备尝。

  秦佩珩还在1984年5月到6月间重访西北。在敦煌古城,他写下《再访敦煌旧城白马塔即事》的诗:“昔日深秋三危游,今年再度访沙洲。烟横古垒碧桃晚,树映党河鸿雁啾。”返程途中,各地闻讯,酒泉师范学校、张掖学院、兰州大学历史系都邀请他前往讲学。在兰州大学,他提及发展西北经济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逝世前一天仍参会 为统战工作作贡献

  除了学术研究,秦佩珩还担任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为党的统战工作作出了贡献。

  他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一直负责河南省民进组织的工作,严格执行党的统战政策,深入掌握和培养民进成员的素质,为河南省的民进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79年10月,中国民主促进会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秦佩珩被邀请为特约代表,会后,秦佩珩对民进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吸收中青年加入民进,并对他们寄予厚望。

  1983年秦佩珩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担任民进中央直属河南省支部主任,省政协常委。1987年8月中旬,河南省民进组成以秦佩珩为首的9人代表团,出席了在长沙举行的中南五省(区)民进地方组织经验交流会。后来,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秦佩珩主动与大专院校学生对话,劝导他们珍惜大好形势,刻苦学习,准备服务人民、报效国家。

  1989年6月29日,秦佩珩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在郑州逝世,终年75岁。在逝世前一天,他还参加了省委统战部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维护稳定反对动乱的立场和拥护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决心。

  去世十年文集发行

  成就斐然态度谦逊

  秦佩珩去世十年后,在各方努力下,1999年,《秦佩珩文集》出版发行。河南省政协主席林英海这样评价秦佩珩:“秦佩珩先生是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里较早进行开拓并多有收获的一位学者,又是一位追随时代步伐在诸多学科——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史部目录学、民族史、边疆史等不断披荆奋进的老教授。这些研究使他在学术界获得了较高的声誉,为我省和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作为河南省民进组织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秦佩珩教授曾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直属河南省支部主任、河南省政协常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奋勉工作,表达了一个历经新、旧中国变迁的知识分子对命运的选择,这从《文集》反映出的学术发展脉络中也可感觉得到。他是把自己的热爱祖国、忠诚教育事业、勤奋治学、关心后学融入学术研究和做人做事上了。秦佩珩教授还是一位喜爱诗歌、散文和戏剧的人,又是一位提倡并身体力行实地调查、遍游祖国河山史迹的人,这些从《文集》中也可窥其一斑。”

  尽管秦佩珩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他依然非常谦逊。1984年,他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出版,他在跋中这样写道:“本稿所论,极为简略,模仿经营,稍近明清史实,规矩绳尺,略可寻也。吾壮而失学,今年逾花甲,又患目疾,亥豕鲁鱼之误,当所难免,迹象明显,多可推寻也。珩自维学识原至浅陋,后遭国难,奔走西东,往日所搜集之史料,复于十年浩劫中,如烟灰荡扫。今欣逢四化建设,似亦不能不投砖献瓦,略尽绵薄。姑就记忆所及,于明清经济史事,诉其源流,启其关键,草成此稿,聊备覆瓿。称为稿者,盖不敢视为定本之意也。”

  书稿的序言可视作秦佩珩一生的映照,他这样写道:“余目束发,喜诗,后弃去。不久,入海甸,专攻经济史,亦学无所归。及后滥竿学林,欲综核经济史料,以待异日之参考。自念年逾六十,学无所成,此项史料性、考证性的琐碎工作,容或有补于治专史者之采择,省翻检原书之劳,亦甚幸矣。昔人诗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余亦正有此感。獭祭鳞陈,校讫黯然!”

  范仲淹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秦佩珩寥寥数笔,彰显学者的风范、风度,为现代学人所孜孜追求。

  本期图片由赵元建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参考资料:《中国进士全传·山东卷》《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青岛教育史(1891-1949)》《胡适年谱》《学府遗珍》《燕京大学的学分制和选课制》《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旧京校园文学》《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秦佩珩传略》等。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