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清晨六点看潍坊丨媳妇爱吃海鲜,他开了一家海鲜店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4-13 15:58:54

于立江马学凤夫妻。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35年前,贩果蔬的于立江住在潍坊城区中兴街的大杂院里,后来安丘的马学凤也搬进来。他喜欢上了年轻漂亮的她,发现她酷爱吃海鲜,两人在奎文门东侧的老南下河市场开了一家海鲜摊,随着老南下河市场搬迁,又辗转至现在的南下河市场四厅南头,前前后后一干就是30年。

繁忙的南下河市场。

  4月12日凌晨2时,南下河市场好不热闹,配货车辆占了大半条车道,电动三轮车来去匆匆,整个市场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在海鲜区域,有熟悉的老主顾们已经来到海鲜摊前,选购夜间渔民刚刚打上来的第一批海货。

  摊主老于和他的妻子马学凤此时已经摆好摊子,按照前一晚从微信上接到的订单,开始一袋袋地打包。清晨6时前后是他们两口子最忙的时候,因为每天这个点,老主顾们就要来到市场。车开不到摊前,老于便骑着电动车,一份份地送到老主顾车上。

老于将打包好的海鲜装车,准备送货。

  老于只经营海蛎子、扇贝、螺等小海鲜,所以他家的海鲜店店面不大,室内有8平方米,放了一个冷柜、三个海鲜桶和几个泡沫保温箱,里面装着都是昨天刚刚进的货。在海鲜店门前,老于支了一个小摊,按照不同品种,将贝类和螺类等规整摆放。

  老于卖的小海鲜价格不高,但因为位置较偏,到此买海鲜的老顾客居多。“我从来不下去推销,纯靠品质和餐馆老板之间相互介绍。”都说“风浪越大鱼越贵”,但老于的海鲜价格很固定,“有时候进海上货多,进的便宜就多挣点;有时候进货价格高点,就少挣点,保个本就行。”老于憨厚地说。

马学凤把所有的订单做好后,开始敲钉螺尾巴。

  1993年以前,当时老于高中毕业后在老南下河市场最南头摆摊,贩卖水果蔬菜。他的摊子旁边是一个海鲜摊,经营者叫小韩。马学凤喜欢吃海鲜,时常买去小韩的海鲜,12斤是她一个人一顿的量。有一次老于带回家6斤蛤喇,端上饭桌,马学凤就低着头吃了起来,吃得所剩无几时,才反应过来老于一口也没捞着吃。“我当时把老于给忘了,他就眼睁睁看着,馋得不得了。”马学凤说,自打那时起,他们两口子一合计,不如改行卖海鲜。

马学凤挑选篮子里的蛤蜊。

  潍坊渤海区域盛产一种蛤蜊,因为含沙量多且不好处理,以前很少人吃,沿海人叫它沙蛤蜊、黄皮。20年前,老于钻研了一套吐沙办法。“我进来货以后,卖得特别好,许多餐饮店来买,一来二去‘肥蛤’的名字就传出去了。”

  老于夫妇见证了南下河海鲜市场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南下河市场将再次搬迁。“干了大半辈子了,还是希望继续干下去,期待新南下河市场早日落成。”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万勇/文图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