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创作 培养新人(三)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4-10 14:13:03
巴金与海军中的几位诗人交谈,右一为田永昌。
田永昌在东海舰队文化部负责舰队文艺创作等工作,邀请了著名作家、诗人、报刊编辑到部队参观访问、指导创作,组织文学创作学习班。由此,东海舰队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作家。他后来转业到《文汇报》担任副刊部副主编,编发文章只认作品不认人,把副刊办得有声有色,还提携了一批文学新人。
邀请巴金等人指导 军舰走出创作人才
田永昌在东海舰队文化部时,主要负责舰队文艺创作和舰队文工团的工作。他尽其所能,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诗人与报刊编辑,经常邀请他们到部队参观访问,指导创作。
1978年初春时节,东海舰队召开文艺创作大会,动员全舰队文艺创作人员、文化工作者献计献策,把舰队文艺创作和文化工作水平搞上去。这次创作大会的所有筹备工作,皆由田永昌与李云良运作。
田永昌邀请了巴金、茹志鹃、孔罗荪、赵自、庄稼等一批沪上著名作家和编辑莅会。巴金、孔罗荪、茹志鹃等人如约而至,受到舰队文艺创作人员与文化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巴金高兴地说:“我这个人不会讲话,但到了这里,见到了最可爱的人,情不自禁想说话。”并表示,以后有机会要到海军部队走走,体验体验海军生活,为海军指战员写点作品。
会后,巴金特地让田永昌把当时海军的几位诗人崔京生、徐昭瑞、王家林、张炳珏、崔向华、卢晓波等召集在一起,与大家亲切交谈,鼓励他们:“要讲真话,到生活中去,写出有真情实感说真话的好诗。”茹志鹃、赵自等人作了精彩的文学讲座。
除此之外,田永昌还先后组织了多期文学创作学习班,在舰队政治部领导的支持下,主编了东海舰队业余作家文学作品集《大海朝阳》《高歌向海洋》等,东海舰队涌现出如李云良、崔京生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作家。
后来,崔京生的小说《神岗四分队》获上海市首届文学奖、电影文学剧本《马路骑士》获法国马赛第九届妇女电影节大奖、《城市假面舞会》获小百花奖、电视连续剧剧本《潮起潮落》获1994年金鹰长篇电视剧奖及第十四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编剧奖等。李云良成为国家一级编剧,上影集团艺术委员会委员。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优秀作品一等奖、第17届中国广播电视“飞天奖”最佳编剧奖、第3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铜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政府奖”特别奖等。田永昌本人,亦是佳作频频,硕果累累。
1981年,田永昌转业到《文汇报》的“笔会”副刊部任副主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田永昌一方面与全国的名家加强联络,争取他们的来稿,为“笔会”这块重要阵地锦上添花。先后发表了周谷城、汪静之、刘白羽、孙犁、陈伯吹、茹志鹃、田间、辛笛、峻青、柯岩、流沙河、李瑛等一些大家、名家的作品。另一方面,注意培养年轻作者,在大量自然来稿中,发掘有水平的新人新作。为此,他在“笔会”版专门开设“无名小花”专栏,发表有可塑之才的作者佳作。第一期的自然来稿中,有一位叫有令峻的作者写的《相思草》,田永昌安排在头条位置发表,并加了编者按。之后,又连续发表了他的一些作品,引起关注。有令峻后来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计70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
只看文章不认人 严把副刊质量关
田永昌编发文章,严格守护《文汇报》“笔会”版这块金字招牌,只看文章,不认作者。哪怕是名家,凡是文章不够质量和要求的,一律拒绝;而对那些面孔生、文采好的作者,则青眼有加,不惜版面。安徽作者刘湘如,在“笔会”发表了多篇散文,但只知田永昌其名,不识其人。直到他退休回上海后,两人才得以见面。如今刘湘如已经成为全国知名作家,其长篇小说《美人坡》被学术界评论为“一部惊世巨著”“一部新世纪出现的醒世力作”“一部当代《红楼梦》”;长篇小说《风尘误:朱熹和严蕊》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另有大量散文作品发表。北京青年业余作家胡少安的《面向海洋》,由田永昌在“笔会”发表后,被评为《文汇报》短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尹明华生前先后任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兼社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他早年在工厂工作时,就向“笔会”投稿,后来到广播电台工作,在文学创作上得到田永昌很多帮助。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上海各主要报刊,举办“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征文”活动,尹明华也投稿参加。文章虽有基础,但主题不够集中。田永昌便去尹明华家里,利用整整一个下午,同他逐字逐句推敲,修改润色,最后在笔会发了一个整版,该文荣获征文一等奖。
田永昌不管在《文汇报》副刊部任职,还是在《文学报》分管副刊部,一直以刊登优质作品、发现和培养优秀作者为己任。对此,笔者深有感触。笔者曾任职于上海武警总队,业余爱好写作。1988年10月26日,笔者在《文汇报》发表散文《新居》时,与田永昌尚不熟悉。后来在一次酒会上,互相认识,得知他的老家是青州。那时笔者已转业到青州,遂开玩笑道:“我能发表文章,是不是走后门啊?”田永昌正色道:“《文汇报》不存在走后门一说。我们只看文章,不看作者。再有名气的作者,文章如果不好,也甭想上稿。我不能砸了《文汇报》这个‘金字招牌’”。1998年,整整10年之后,笔者写了随笔《中西象棋差异论》,投给《文汇报》,很快在“笔会”头条刊登。田永昌亲自写信告诉笔者,这篇稿子引起强烈反响和好评。又“责问”笔者为何这么长时间不投稿。于是笔者与田永昌重新取得了联系。没想到,《中西象棋差异论》这篇文章一经《文汇报》推出,先是被《报刊文摘》转载,又被《新华文摘》采用,被《红旗》(《求是》)杂志编审、杂文大家牧惠前辈推荐到《杂文报》发表,后来又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杂文300篇》《杂文百家代表作》《大学写作基础》等。笔者不得不佩服田永昌慧眼识珠且提携新人。
田永昌担任《文学报》副总编后,继续鼓励笔者投稿。有几次,他在同一版面同时发表笔者的两篇作品,使笔者受宠若惊,更加小心翼翼地认真创作,为不辜负他的栽培和期望。
田永昌还多次回到故乡潍坊,为潍坊学院的师生、青州的文学爱好者等讲授文学创作的经验体会。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丰盛的创作成果、切实的写作方法,使众多文学爱好者受益匪浅。许多人争相请他签名,与他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