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水兵磨杵 长成诗人(二)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4-10 14:05:17

八路阿姨拍摄的照片(右一为田永昌)。

在东海舰队服役时的田永昌。

  一位曾在家短暂居住的八路阿姨,为幼年的田永昌打开了诗歌的大门,这颗种子在他入伍东海舰队后,开始生根发芽。田永昌闲暇时笔耕不辍,作品质量越来越高,从屡投不中,到各大杂志、报刊前来约稿,自此他拥有了“水兵诗人”的名号。

  跟“八路阿姨”诵诗 文学种子播撒心田

  1944年,田永昌出生于青州杨家庄。1948年年初的一天,村长领着一位身穿军装、腰间别着手枪、拿着照相机的阿姨来到田永昌家,告诉田母,这是八路军的张同志,要在田家住些日子。这可把4岁的小永昌乐坏了。这位留着齐耳短发、圆脸上挂满笑容的阿姨,抱着田永昌和他的表弟亲个没够,还拿起照相机为他们拍照。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

  这位八路阿姨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能拍会写,随身携带的一个箱子里装满了她拍的照片和写的稿件。她白天出去忙工作,夜晚就在豆油灯下揽着田永昌,给他讲故事,朗诵唐诗宋词。田永昌背诵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阿姨还教他念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诗句。就这样,八路阿姨在田永昌家住了3个月,田永昌已能背出几十首诗词了。

  八路阿姨临走时,田永昌跟着母亲一直送出七八里路。看着她插进急速行军的大部队,他回家后一连哭了好几天。后来,田父参加支前送公粮,田永昌还专门让父亲到参战部队打听一下八路阿姨的去向。几十年后,当田永昌步入文化圈,结识了夏征农、吴强、胡可、峻青、刘白羽、苗得雨等许多当年在山东地方政府或华东野战军工作过的文化界、新闻界人士后,曾经千方百计打听这位张姓阿姨,可惜一无所获,遗憾颇深。然而,诗歌的种子却在他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扎了根。

  入伍热衷搞创作 陆续发稿露锋芒

  1961年,田永昌从青州市第三中学毕业,同年应征入伍,成为东海舰队的一名海军战士。

  大海浪花,蓝天海鸥,军舰渔火……火热多彩的水兵生活,激发出田永昌的创作热情。他业余时间拼命写作,不断投稿。有时深夜站岗回来也不睡觉,趴在军人俱乐部的乒乓球台子上继续写。写诗,也写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和新闻报道,逮着什么写什么。写完就天南海北地寄,一天寄出去一二十封稿件是常事。好在那时战士寄信只盖一个三角形军邮章就可免费。然而往往是,寄出去多少,退回来多少。但这并没有挫伤他的创作热情与干劲,反而锲而不舍,屡败屡战。

  渐渐地,《人民海军报》《福建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等,陆陆续续开始发表田永昌的诗歌、散文和人物特写。他以“清泉”为笔名撰写的人物特写《万事党在先》,被《人民海军报》以大半个版的篇幅在头版头条发表并配发评论,其主人公王行志后来成为海军和东海舰队的先进典型。

  功夫不负苦心人 水兵荣耀登《诗刊》

  田永昌的文友中,有的经常收到约稿信,这让他很羡慕,发誓半年内一定要写出刊登在国家级报刊上的作品,并把誓言贴在床头。

  为能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田永昌写稿不再只求速度和数量,他调整创作重点,在最擅长的诗歌上下大力气。他回想起参军后的授衔典礼上,当从首长手中接过金光灿灿的铁锚军衔佩戴到肩头时,那种激动的心情和肩负的使命,便围绕这一题材,开始构思。“白天想,夜里也想,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了。”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刻,《新水兵的荣耀》终于在一天深夜构思好了。田永昌兴奋地从上铺一跃而下,把同宿舍的战友们吓了一跳,以为是紧急集合,个个手忙脚乱地穿衣服、打背包……田永昌在大家的埋怨声中也止不住兴奋,赶紧找纸找笔,一气呵成,写好后,直接投给全国第一诗歌刊物《诗刊》。

  1964年4月,《诗刊》以大半页的篇幅登出了这首《新水兵的荣耀》。这一年,田永昌20岁。

  由此,田永昌赢得了“水兵诗人”的称号。

  署真名竟遭批判 所幸领导冷处理

  在《诗刊》发表作品后,田永昌的知名度果然提上来了,《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甚至《萌芽》《收获》《解放军文艺》杂志等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他的作品不断见诸报刊。1965年初,因为创作成绩突出,21岁的田永昌正式调入东海舰队文化部,成为全军最年轻的专业创作员。

  正当田永昌在创作上大显身手之时,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

  1969年5月中旬,上海某大报来舰队约稿,为庆祝“七一”,请舰队写一篇围绕“革命样板戏”谈塑造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永远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文章。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田永昌。他花了一周时间,写出近万字长文。不久,田永昌收到了报纸小样,但署名却变成“东海舰队某部红尖刀”。田永昌给领导看过小样并经同意后,写信给报社,说“文章是我写的,文责自负,应当署我的名字,而且署名是经过舰队宣传部领导同意的”。7月1日,这家大报用一整版篇幅发表了文章,可署名又变成“东海舰队肖田”。田永昌想,肖田就是“小田”,总比“红尖刀”这个不沾边的名字好。宣传部的领导也很满意,还在大会上表扬了他。

  这年9月,海军在北京举行文艺宣传队大会演,田永昌随队前往,与战友们一起,参加了10月1日国庆二十周年观礼和焰火晚会,见到了毛主席。10月14日,又在人民大会堂再一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田永昌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他特地赶到解放军报社向一位熟悉的编辑报喜。万万没有想到,在那里,田永昌看到了姚文元在上海那家大报写的内参上批示,说是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已经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人肌体,甚至是刚出土的文艺新苗子。“东海舰队有位年轻作者田永昌,要名要利,写了文章一定要署真名,不肯署笔名。”当他回到部队后,一些人已得知消息,都有意回避他,甚至舰队某个首长也放话说,有人被中央首长批示批判,要严肃处理。

  在那个年代,写文章署个名居然有罪,这一下把田永昌吓坏了。有冤无处诉的他,有好几次在深夜迷迷糊糊地走上司令部大院四号楼宿舍的楼顶,觉得有个声音在耳边催促:跳吧,跳吧!睁眼一看却是幻觉,而人就站在楼顶的边沿。好在领导对此事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进行了冷处理,支持田永昌的意见。最终拨云见日,水落石出。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