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因材施教不求科举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3-07 14:32:05

道乡村村貌(资料图片)

  阎芹对孩子们的学业十分重视,但阎芹叔伯兄弟二保善阎真的小儿子阎惟文不擅长读书,因此遭到母亲“丁大蒲扇”的体罚。阎惟文被逼跳入大泉子轻生,被阎元嫒所救。阎元嫒咬断了“丁大蒲扇”的腊条教鞭。她并不认为考科举是成才的唯一出路,而是顺应孩子的天分。

  跳进村东大泉子

  救出轻生阎惟文

  不到50岁的阎惟成暴病而亡,让再次老年丧子的阎芹格外悲痛。他回想自己这辈子混迹官场,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没有尽到责任,于是决心把几个孙子培养成才。

  尽管几个孙辈有的年龄偏大,早已过了最佳学习时期,但阎芹说:“做学问不论早晚,有志者不在年高。”为此,他不顾几个儿媳反对,把学做买卖和种田的几个孙子,甚至还有割草喂牛的长工姜云盖的儿子姜进忠,全都叫进南学屋。平时一般课程由塾师讲授,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都由阎芹亲自讲授。

  短短几年,孩子们的学问果然大有长进,第一次乡闱便有4人考中秀才,姜进忠也考入生员之列,从此可享免除地方官府徭役等待遇,唯有阎惟文名落孙山,气得哇哇大哭。

  阎惟文是阎芹叔伯兄弟二保善阎真的小儿子,平时看上去聪明伶俐,就是学习不中用。他比阎家后高一辈,年龄也大几岁,但读书天分却差了很多,两人背诵一样的课文,阎家后很快就能倒背如流,而阎惟文就磕磕绊绊背不下去,免不了要挨老师的手板。有时一天下来,一双小手常被打得小鼓蛤蟆一样,痛得他吃饭都拿不住筷子。

  一天,阎元嫒正准备去溜马,忽见儿子阎家后急匆匆跑来大喊:“不好了,俺小叔阎惟文跳大泉子啦!”

  早年,道乡村东的大泉子十分出名。据《高密县志》介绍,道乡大泉子是流经县域五大河流之一的柳沟河的发源地。此泉规模不大,方圆也就百十来米,但却黑幽幽深不见底。村里老人说,这泉水脉发达,是直通东海的海眼。过去道乡村有些因闹家务事或想不开的人,常把大泉子做为归宿。

  阎元嫒急忙骑上快马赶到泉边,泉沿上确实有双小鞋,却不见人影,唯见泉中间冒出一串串气泡。阎元嫒救人心切,她不顾自己不会凫水,猛地一头扎进泉中,经过一阵乱抓乱摸,终于把阎惟文拖上岸。

  由于淹水时间过长,阎惟文已毫无气息。阎元嫒只好把阎惟文头朝下放在膝盖上,不停地拍打后背。阎惟文吐出水后,竟“哇”地一声哭了。阎惟文苏醒后,哭道:“嫂嫂呀,您何必救我!我是真不想活了……”

  “净胡说。”阎元嫒叹了口气:“你小小年纪有啥想不开的,为何要走这条绝路?”“我已经无路可走啊!”阎惟文边哭,边掀开湿衣露出后背,阎元嫒一看惊呆了,阎惟文的后背上纵横交错,全是一道道布满血痂的紫杠子。

  “这是谁打的?”阎元嫒不由得流下眼泪,喃喃道:“谁这么狠心,是你爹还是你娘?”“是……我娘。”阎惟文说。

  送少年回家为其撑腰 怒折教鞭斥责恶母

  阎惟文的母亲姓丁,因其体态肥胖特别怕热,好似一年四季手里都摇着一把大蒲扇,所以落了个“丁大蒲扇”的外号。“丁大蒲扇”一字不识,但却一心想让孩子考出个一官半职。为督促儿子阎惟文读书上进,她让人专门做了根与学屋老师一样的腊条教鞭,一般见儿子放学手背打肿,她不管不问,让孩子脱下衣服就在其背上抽打,边打还边嘟囔着“孩子是虫,不打不行”。

  “这样恶妇,天下少找。”阎元嫒有些生气地拉起阎惟文,说:“走,我送你回家,让我见识见识你的亲娘!”

  “好嫂子,你放过我吧。”阎惟文唯唯诺诺,颤声说道:“我就是再跳下大泉子,也不敢回家……”

  “不行,今天你必须回家!”阎元嫒牵过她的枣红大马,不由分说地一把抱起阎惟文,把他放在马背上向村中走去。

  “丁大蒲扇”见阎元嫒送回儿子,不知是真诚感激,还是假意奉承,一个劲儿道:“谢谢您呀,侄媳妇,您的大恩大德……”“别夸我了!”阎元嫒满面怒容,用近乎命令的口气说:“现在你快去找身衣服,给我这小弟弟擦干换上,别的啥也别说!”

  见“丁大蒲扇”领着儿子走进里屋,阎元嫒不放心地叮嘱道:“你仔细看看,在孩子身上留下的‘杰作’,顺便把你的教鞭拿出来。”

  “丁大蒲扇”只好拿出腊条教鞭,递给阎元嫒,满眼带泪地说:“你大婶子我,知道错了……”

  手掂着腊条教鞭,阎元嫒愤愤说:“本来我真想抽你几棍,让你也尝尝这腊条的滋味,但看在你长辈的份上,今天且放你一马。”接着又说:“从今往后,如果你再披头盖脸无轻无重打孩子,看我怎么收拾你,我这人向来说到做到,你明白吗?”

  “明白,明白。”“丁大蒲扇”点头哈腰,问道:“那自己的孩子,教训一下,也不行吗?”

  “不是能不能教训的问题。”阎元嫒开导“丁大蒲扇”说:“对孩子上学读书这事,做家长的一定要弄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有的孩子天生吃不进去,你硬逼硬灌能有好结果吗?”

  “为了让你从此放下这腊条教鞭,今天我给你折……”阎元嫒边说边想把教鞭彻底折断,但由于腊条韧性太强,即使弯成一圈也难断开,阎元嫒气恼坏了,把腊条塞进嘴中狠狠一咬,只听“嘣”的一声,腊条教鞭彻底断了。

  站在一边的阎惟文拍手直笑。

  以耕读之家立世 阎姓后期观念改变

  据道乡阎姓族谱记载,当年从山西来的阎姓三兄弟饱读诗书,自从他们在高密道乡安家落户以后,不但其家族一直保持着耕读之家的立世门风,且对其周边地区的文化繁荣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也就是道乡阎姓传之五世的时侯,道乡周围村镇,甚至连远在诸城、五莲山一带的地方,也都到道乡征聘塾师前去讲学授业。有些在外地住的时间久了,就不想回来了,便把家安在了那里,成了道乡阎姓另支旁系。

  道乡的阎姓崇尚文化,喜欢读书,但却很少出官,尤其是不出大官,这是为什么呢?

  应该说,道乡历史上出过不小的官。其中,据《高密县志》载,明朝万历年间道乡阎芹就以进士起家,后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清朝后期也出过举人阎选、阎士标等人。笔者仍记得村子里还有东西两处旗杆底下的遗址。一般能得到竖旗杆待遇的,最起码是举人、进士以上。但为什么后来就“不出官”了呢?笔者认为,这与阎元嫒来到道乡后对村风民俗的改变有些关系。过去道乡阎族崇尚“学而优则士”“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但阎元嫒对此始终嗤之以鼻。她常说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有各自的天分,父母不用过分担忧。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