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晚年驰骋文坛善打笔仗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1-08 10:06:03

晚年黄裳

黄裳百年诞辰纪念会

黄裳签名

  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2011年12月初版的《来燕榭文存二编》,就“以打架文章为多”,均火力十足。与其过招的,有张中行、柯灵、朱正、黄永年、葛剑雄、止庵、韩石山等人。著名作家董宁文评价黄裳:“像这样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文化老人,国内无第二人。”

  驳斥“第三条路”危害 张中行致函公开反思

  上个世纪末,张中行在《文汇报·笔会》撰文,认为生在乱世的知识分子,除了效忠一君,君败亡则竭力致死和灭迹山林之外,可以走冯道的第三条路。“人生逢乱世,除了为国赴难,能不能有别的选择,比如贵生?也就是,无论国如何不国,家还是要家的,即使国破家亡,人也还是要活下去的”。

  黄裳读后,旋即在《笔会》撰文批评,并以汪精卫和钱谦益在家国危亡之际的表现,说明走第三条路的危害性。认为张中行的观点与汪精卫的“高论何其相似乃尔”。又引鲁迅的话“卫国与经商不同,值得与否,并不是第一着也”来驳斥,称张之批评忠君及贞操观念,大可“不劳辞费”,以为这已是“人尽共知早已取得共识的意见”。

  面对如此言辞激厉的批评,张中行并没有勃然大怒。予以反驳,而是在认真反思后,给《笔会》编辑致函“拙作确有不妥处,年来老境颓唐,丢三落四,以致立论时只顾及原其不殉节,而说得偏激片面”,检讨自己“失误很多而成就很少,人视为失误,正是言必有中,心是不会不安然的”,并要求编辑公开发表此函。《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先生对此赞道:“黄裳和张中行,是高人遏高人——一方是提升生命式的批评,一方是抱着生命被提升的意识,来接受批评。这是对‘批评’一词的完美演绎。”

  与止庵笔战几回合 一老一少愈战愈勇

  著名学者、传记作家止庵曾在《向隅编》一书中写道:“说句老实话,黄裳的随笔我一向不很喜欢,因为思想仍嫌保守,行文时而抒情。”进而又于2008年5月17日在博客上发表《我看黄裳》,说“他的书说实话我只觉得两本好,即《清代版刻一隅》和《来燕榭题跋》,其余都不大以为然,有时甚至有点儿反感。一是思想上往往很左,一是文字上常常抒情……黄裳很有书的学问,但他只有光谈学问时才好,若是说别的则经常是代表集体说的,这时的他也就丧失了自己。我不大信服他的见识。”

  黄裳得知后,不干了,立即在2008年5月25日《东方早报》发表的《漫谈周作人的事》中,针对性地对止庵所编《周作人自编文集》说了几句不客气的话:“不料少加翻阅,错植颇多,嗒然意尽。非但时遇错字,如飞尘入目,为之不快;如遇需引用时,也不敢用为典据,遂高阁书丛,不再碰动。”

  止庵骨子里也有“好战”基因,随即“蔫坏蔫坏”地写了《“没有好久”之类》应战;2009年7月黄裳又写《草根庙堂》,11月止庵撰文《文情俱胜的随笔》;2010年1月黄裳发表《谷林先生纪念》,2月止庵刊登《“六言诗案”及其他》……一来二去,一老一少愈“战”愈勇,“打”得不亦乐乎。而最得益的,莫过于一旁偷着乐的“吃瓜群众”了。直到2011年,黄裳趁再版《来燕榭文存续集》时,还特意增加了一篇新写的后记《时下的传奇》,痛斥止庵和韩石山。不少网友读后,觉得“老头精神真好,火气也真大”。

  黄裳好友陈子善教授表示:“黄裳打笔仗都是被动的,不是他主动跟别人打。人家对他有所批评,他必须还击,他战斗力很旺盛。”止庵在得知黄裳离世的消息时说:“黄裳先生的散文带有新闻记者的敏感性,我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

  误解胡适六言诗 错批一通不改正

  黄裳也有扔错了“炸弹”的时候。

  1938年10月31日,胡适将一张自己的照片送给友人陈光甫(银行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始人,时在美国负责向美借款事宜),顺便题诗:“略有几茎白发,心情已近中年,做了过河小卒,只许拼命向前。”此指国民党政府命其担任驻美大使,游说于英美等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胡适受命于危难之际,因有“拼命向前”的决心。可是,这首“辞气壮怀激烈,感慨动人”的六言诗,却被黄裳误解为是写于1946年国民大会开会期间,乃胡适甘心为国民党殉葬的心声。遂于1947年1月30日在《文汇报》上发表《过了河的“卒”》一文,对胡适大加挞伐:

  按象棋规则,小卒过河,势不反顾,只能杀奔前去,走一步,少一步,到底就是死路一条。

  再按象棋规则,小卒过河即可横行无忌,左右冲突,自由得很,也凶得很。

  这是我细按原诗考证所得的结论。

  话也不必说得太多了。反正这已经是过了河的“卒”,珍重,博士。

  按说,人因信息不灵,判断失察,批错了,情有可原,改过来就是,而且已经有人撰文指出其不当。然而直到2006年,在相关史料早已公开的情况下,黄裳却仍然为自己的批胡自豪:“当年我们就是这样工作的。痛快淋漓,今日回想,犹为之神往。”老先生的这种执拗劲头,着实有点过了。

  2012年9月5日,93岁高龄的黄裳先生与世长辞,位于上海陕西南路153号的来燕榭书斋的灯灭了,中国痛失一位文坛大家。著名作家孙郁先生怀念黄裳先生说:“黄裳从20多岁初入文坛直到92岁高龄,对文章总是追求精善秀雅,一直保持惊人的写作水准。这得益于他是藏书家也是记者,读书也读人,兼具深厚的学养和艺术修养,并将文人与学者、传统与西洋完美结合,而如此的文化高度令‘现在的作家们很难企及’。黄裳先生是汉语魅力和文人情怀兼得的大家,也可能成为中国文坛‘最后的文章大家’。”

本期图片由孙贵颂提供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