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吴刚 《初心不渝 教育救国》

来源:市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12-25 17:49:00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盛、发展、富强的希望所在,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我要讲述的故事主人公,是寿光教育界的老前辈,倾注毕生精力办学五十余载,为教育事业孜孜不倦、鞠躬尽瘁,他就是——李植庭,也是寿光唯一一个被收录《全国教育界名人大辞典》的教育界名人;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价他为“教学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他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李植庭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踌躇满志地回到了家乡,倡办学堂。1915年,李植庭带领村民拆毁村东娘娘庙里的神像,将庙堂整修成教室,办起崔家庄高等小学,取名双凤学校。扒庙时,一些烧香信佛的老太太就咒他会遭到报应。李植庭非常坦然地说:“这纯粹是迷信,我办学校是为让孩子们有书念,办的是好事,怎么会遭到报应呢。”

  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教师工资很难及时发放,李植庭就利用晚上时间,在家里用纺车纺线卖钱,作为支付工资的补贴。就这样,他白天在讲台上满怀激情地教学,到了晚上又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昏暗的油灯下,用僵硬的双手摇着纺车,一天又一天,暑来寒往,从无例外。当地群众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来称赞他:冬至虽冷天气好,崔家学校已落成,奎斋借屋作教室,群众筹款备桌凳,白手起家办学堂,多亏了崔家李植庭。

  1946年4月,渤海区党委为表彰李植庭为人民办学和在革命工作中的突出业绩,特意批准在原寿光县立第八小学的校址上重建学校,并命名为“植庭学校”。

  1951年,寿光县成立中学筹建委员会,李植庭被选为主任,时已80岁高龄,仍拄杖带领筹委会成员勘察校址,筹措物料,组织施工。在选址时,初步决定把学校建在他的老家崔家庄村。那里各方面条件都好,唯一的难处是,处处是各个家族的祖茔,选址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李植庭毅然决定,学校就建在他家的祖坟茔地上。他说:“创建学校,造福万民,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的先人通情达理,不会不支持后人的公益事业;为了子孙,他们一定会同意迁移新址的。”滚烫的话语掷地有声,在李植庭的带动下,其他几个祖茔同样受到影响的家族也积极响应,表示同意迁坟,学校选址工作顺利完成。随后,经过不下半年的紧密施工,一座崭新的中学拔地而起,这所学校被命名为寿光县第二中学。

  李植庭一生俭朴,办学和资助学生却非常慷慨。小到购买树苗、购置文具,大到扩建校园、慰问师生,他都无一例外自掏腰包。据统计,自1950年2月至1963年6月为教育事业献出3859元。晚年,李植庭在家乡仍孜孜不倦为教育事业操劳。

  呕心沥血办教育,光辉照耀天地明。这位追随革命、献身革命并把整个生命都奉献于教育事业的老者,他用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初心永恒。作为后辈,我们必将承载历史赋予的重托,秉续先行者的轨迹,跨越发展,使教育事业的明天更美好。

寿光市 吴刚

责任编辑:张 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