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为救孙子散尽家财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1-14 15:08:49

耿思文重长孙耿喜太青年时期

耿思文第五代孙耿龙近照

  除了四子耿士津,耿思文的长孙耿永远和次孙耿信远跟着他的时间最长,故事也多。只因时间久远,知情人都已去世,无法知道这些故事的细节,耿家后代只知道他们双双参加地下革命工作。为了救孙子的命,耿思文变卖全部产业,领着全家人“赤条条”回到故土青州。

  孙子投身革命

  开明祖父默许

  耿思文接他的头两个孙子来烟台读书,是日本鬼子侵占烟台的前一年。耿永远是长子长孙,次孙耿信远是次子耿士斌的儿子。这年他们12岁,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学校距离海防营不远,他们的一日三餐及住宿都在药房柜上。

  学校经常组织抗日游行,学生们举着小旗,喊着口号,唱着《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慷慨激昂地从和仁堂药铺门前走过。耿士津看到两个小侄子也在游行队伍里,便告诉父亲应该制止他们,参加这种活动很危险。耿思文许久没作声,后只说了句:“国难当头了,随他们去吧!”

  兄弟俩在烟台上学到十八九岁时,到了1944年左右。他们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经常夜不归宿,关在屋里窃窃私语,还经常争论得脸红脖子粗……

  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投降。8月,八路军通过七天七夜的激烈战斗,从日伪军手中解放了烟台。为了迫使日伪军向烟台抗日武装投降,八路军攻城部队向烟台市区发起总攻。市内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了1000多名工人起义,占领和控制了发电厂、汽车站等要害部门,切断敌人的通讯线路配合烟台部队正面进攻……

  这地下党组织里一定有耿永远和耿信远。耿士津回忆,那段时间,两个侄子同时失踪了两三天。

  1947年,国民党军进攻烟台,八路军经过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最后撤出,烟台失守。随后,国民党将烟台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将市郊划为东乡、西乡两个区,并在市、区实行连保制,逮捕共产党员、干部、烈属和革命群众……

  耿永远回忆,就是这一年,党的地下组织被叛徒出卖,党组织通知他马上逃离烟台。耿永远匆忙带上妻儿从烟台港乘船到了青岛,又从青岛徒步赶回老家青州。因党组织的其他人被捕,耿永远与组织失去联系。耿永远回到青州后,到青州一中任教,解放后被公派山师大学习。山师大毕业后,一直从事党的教育工作,任过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教育学会理事等职务。

  变卖家财救次孙 举家迁回青州老家

  次孙耿信远就没有耿永远幸运,他被捕了。

  几天来,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惨案天天发生。耿信远显然凶多吉少。一家人聚集在和仁堂的柜上,耿思文斩钉截铁地说:“不管用什么方法,快速营救!”接着吩咐大家分头去喊人。

  福祥绸缎庄的刘福祥、中西大药房的李经理、慧丰钱庄的王经理,还有耿思文在烟台典狱长任上的旧相识、老部下齐聚和仁堂,大家的主意很简单——花钱。

  可耿思文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搭救孙子!别无他法,只好借钱。在场者这个一百,那个五十,一份份借据写好。

  第二天消息传来,性命保下了,要放人?来人打了个手势——需要这个数:八千!次子耿士斌一听,这是要耿家倾家荡产呀,当着所有人的面脱口而出:“我不要这个孽障儿子了!”耿思文劈脸打了一巴掌过去:“你不要儿子了,我还要孙子呢!”

  耿思文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苹果园,卖掉了和仁堂,将家财散尽,领着家人,回故乡去了……

  所托之人前来,说他用命担保人已安全出逃,“以后的事情就看令孙的造化了”。人没见到,一家人仍放心不下,只有耿思文心里坦然。1950年春天,耿信远突然出现在眼前,双膝跪在了爷爷耿思文面前。

  此时耿思文已近七十岁,他慢慢站起身,看清了是孙子耿信远时,说了声:“起来吧!”耿信远放声大哭,耿思文也抹了两把泪,大声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立了大功了,这个家……亏了你!”

  烟台的财产没了,青州老家总共36亩土地,弟兄四个分家,每个家庭不过八九亩地,在村子里,连个中农都算不上。

  耿信远说起九死一生的逃亡之路。在牢里刑讯惨不忍睹。他被灌洋油,脱光衣服吊起来被皮鞭抽打,压杠子,跪钢钉……就是让他招供“你大哥跑哪去了,加入共产党谁介绍的,你又发展了谁”……

  耿信远始终只说:“大哥跑哪了我不知道,我根本就没有加入过共产党。”后来据了解,跟他一块关押的“共产党嫌犯”,没有一个活着出来的。

  出逃是在一个深夜。一个看守、一个黑衣人领着耿信远,从厨房的下水道口进入,慢慢爬行。记不得爬了多长时间,发现是下水道出口了,奋力向上爬,手便搭在了下水道边沿上,忽然一只大手攥住了耿信远的手腕,只一拉,就把他拖到了地面上。

  一瞬间耿信远魂都吓没了,瘫坐在地。此时已黎明,那人一把拽起耿信远,把五块大洋拍在了他手里:“逃命去吧,我的活干完了。”便不见了人影。

  耿信远不敢走内陆,只能沿海边向东,晓行夜宿。幸运的是,当他走过威海地界,遇上了解放军胶东基干团。

  因为字写得漂亮,耿信远在基干团当了一年多专管文书的编外战士,直到一年后的1949年青岛解放,基干团才把他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理委员会,青岛市人民政府成立后,他被分配到青岛法院工作。

  耿信远因关押期间受了百般折磨,身体一直病殃殃,38岁便英年早逝。

  仁义相传世家血脉 后人成才报效祖国

  有幸的是,耿信远的血脉没有断,育有耿羽、耿敏、耿成三个孩子,耿羽生有两女:耿鑫、耿磊;耿敏生有一女:耿艳;耿成生了耿思文第五代孙耿龙。耿龙2015年考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攻读计算机研究生学位,2019年入职英国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澳大利亚)至今。

  1945年,耿思文60岁,长孙媳妇段桂兰生下了他的重长孙耿喜太。这一天,耿思文破天荒召集全家喝酒庆贺。他高兴地喝醉了,没了往日对后辈的威严,变得极为可亲可爱。耿喜太被太爷爷耿思文视为掌上珍宝。

  耿喜太没有辜负太爷爷耿思文的期盼。他逆势成长,参军入伍后,是军一级五好战士,退伍后在淄博矿务局西河煤矿工作十几年。后调任淄博市总工会机关党委书记,淄博职工大学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山东理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书记、纪委书记。

  耿喜太晚年曾写道:“老(太)爷爷一生是光荣伟大的,他德孝双全,大志立人,弃官为民,为民生而奔波,为国家而请命,为小家而育人。他的一生是耿家的一座丰碑,是耿家世代相传的楷模,是我们永远铭记的长辈。他的一生,永远是第一,不做第二,他救死扶伤的医德,是当代和现代不可多见的伟大之举……”

  耿思文于1955年病逝,享年70岁。

  本期图片由耿春元提供(署名除外)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