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地扼要冲 兵家必争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0-31 17:01:55

“青龙街”旧貌变新颜。

千年大道走成河,古驿道今已成为排水深沟。

  大于河自南而北,纵贯潍县西部。流饭桥是河流下游最坚固的桥梁,流饭桥村又恰恰处在老潍县西北向驿道的中间节点上。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然,古镇地扼要冲。控制了这里,就占据了潍县西部地域,截断了山东半岛至京师的交通咽喉。历史上,这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史书记载历遭兵燹 刘范两姓被屠戮

  宋建炎二年(1128),金兵大肆入侵山东,连下十州后,又以重兵将潍州城(今潍坊市城区)铁桶般包围起来,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破城攻入。知州韩浩率城内军民死守城池。见久攻不下,金兵采取围而不攻战术。直至城内人困马乏,粮草断绝,金将赤盏晖亲自披挂督阵,率领将士一鼓作气登上城墙雉堞,城中守兵只得纵火焚烧粮草,借四起浓烟放机石抵抗。岂料,金兵勇猛,纷纷跳下城墙,城中开始了激烈的巷战,韩浩力战兵败阵亡,守城兵士及城内百姓血流成片。金兵占领州城后,赤盏晖又亲自率领三十骑快马,火速赶奔至流饭桥头,占据流饭桥村,直至驻守在这里无心恋战的宋兵全部溃逃,金兵才离返回州城。

  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大举入塞,皇太极派阿巴泰率清兵万余围攻潍县城。城内军民同仇敌忾,在知县周亮工的指挥下坚守城池。清兵围城3月余,发起数次猛攻,三次挖开城墙,终未攻入,只得撤退。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趁清兵撤退之际,神枢营统练副将都督同知王埏,率军预先埋伏在寒亭。清兵撤退至此,王埏率兵突起,砍杀清兵6000余名。这一来惹出塌天大祸,清兵在全潍县境内实施屠杀报复,其一部赶至流饭桥村,占据交通要冲,截杀行人,血洗流饭桥全村,几至人烟断绝。最先立村的刘、范两姓被屠戮殆尽,王姓人丁众多,侥幸留下了人脉延续。

  清同治七年(1876),捻军北来,进入潍县境后,专门向较大的村庄望屋而食,散兵游勇又一次进入流饭桥村骚扰,这些捻军皆长发披散,村人称其“长毛”。捻军抢夺骡马等大牲畜,纵火焚毁大屋店铺,全村鸡犬不宁,青壮男女多离家避乱。故老人相传,“长毛”散兵进入人家,必高声喝问:“有人没有?”如答“有人”,必遭抢劫一空。藏于家中胆小者不敢应声,散兵反而扭头逃跑。村人疑惑不解。其实,同治后期,捻军已为强弩之末,进入山东后,处于清兵围追堵截的“河防”包围圈中,地方团练乡勇常于暗处埋伏,予以重创。捻军恐遭伏兵,无人应声即离去;凭声音判断为老弱在家者,即大肆抢劫。

  突袭流饭桥据点 青龙街集毙汉奸

  1938年1月,侵略者的铁蹄踏上昌潍平原,潍县反动当局弃城逃往安丘县山区。日军占领潍县城后,首先在流饭桥村安下据点,四乡杀人放火,穷凶极恶,令人发指。

  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引发了强烈的民族仇恨。日军安设据点的当年麦收前,趁拂晓大雾遮天,此前成立的地方抗日武装“潍县独立一团”(俗称“考团”)组成突袭队,突袭了流饭桥据点。抗战爆发前,考斌之任潍县三区区长,区公所驻地就在流饭桥村,“独立一团”也是在原三区区中队的基础上成立的。行动开始,利用熟悉村周围地理情况的有利条件,团长考斌之带领传令兵班和特务连趁拂晓潜到村旁。考斌之带众人在外接应,传令兵杨洪斌、王汉兴等十几人化装成日本军官、士兵和被俘虏的游击队人员,径直向村口走去。站岗的日军尚未回过神来,枪口已抵在了胸膛上。考斌之带领突袭队员随即跟上,突入村内,冲进据点,高喊“缴枪不杀”,缴获了尚在梦中的日伪军全部武器,快速撤出了村中。这次突袭,造成了据点日军的极大恐慌,第二天,驻一空桥村据点日军前来联络,竟至发生了内讧,双方开火,互相射击达2小时之久。

  据点复建后,由县城日军总部派来的一名汉奸翻译官,认贼作父,倚仗日军武力,强奸妇女,霸占财物,无恶不作,村人对其恨之入骨。“独立一团”一名叫王献诚的本村战士主动请缨,趁青龙街集日,化装随赶集人群进入村中,手起枪响,击毙了这一民族败类。此后,日军士兵连日惶惶不安,村民却暗中人心大快,扬眉吐气。时至暮年,王献诚犹以此为自豪。

  随着大于河河水的日夜流淌,一座古老的桥梁书写着历史的荣耀,也记载着时光岁月中的苦难。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