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村风高义 仁人辈出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10-31 16:59:25

丁叔言撰文、王相恒书写上石的《考斌之墓志铭》

《潍县志稿》中关于王俨的记载

  世代流传的商贸意识,养成了流饭桥尚友重义、宽宏善良的淳朴民风。旧时过大年,店铺门口常贴一副对联:“五湖贩运陶朱业,四海交游晏子风。”在这种特有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古老的流饭桥世代相沿,仁人节士,层出不穷。

  郑板桥任潍期间 与流饭桥王俨相交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起,郑板桥任潍县知县。他“七载春风在潍县”,在流饭桥镇上交下了一位诤友。《潍县志稿·人物·义行》载:“王俨,字畏之,流饭桥人。性刚直,人有过失,必面折之。好施予,义举辄慷慨解囊无吝色。乾隆初,知县郑燮与友善,每至乡必造其庐,访问民间疾苦,俨直言不讳。以是,郑深器之。及至仕归,书留别诗以赠之。”

  如今流饭桥镇上还流传着王俨的故事。他慷慨好义,饱读诗书,却命运多舛,考中秀才后,每逢乡试科场考试来临,总逢长辈故去,丁忧在家,无法参考,所以蹭蹬一生,终身布衣。

  至乾隆十八年(1753)郑板桥罢官归里时,他已陷入生活困窘之中。郑板桥为激励这位老友“赤子之心”不改,特书写了一大幅立轴相赠。据王俨嫡系后裔王文明回忆,立轴是郑氏特有的“乱石铺街”章法,满纸云烟,“六分半”书体书写着经郑板桥增删的一段古歌谣:

  黄金虽尽志不衰,且把眉毛挽起来,虎老尚有雄心在。经过了多少十年,更换了多少楼台。谁家否,谁家泰,谁家吃了不老仙丹,谁家挂着无事招牌?读书不把精神懈,天理中自有巡还,冥冥中自有安排。

  可惜这幅价值连城的墨宝在后世子孙手上不慎丢失。

  古镇善人王学英 深明大义传后世

  潍县一代文士魏延之祖母的娘家是流饭桥村,魏延之是流饭桥村的再外甥。大约是儿时祖母讲的一个真实故事使他大为感动,后来,他写下了一篇《王善人传》。传中记载:王学英,字汉三,流饭桥人,家素封而敦善行。有保定客商赶车过其门前,马惊车翻,将其小儿子压于车下死亡,肇事客商惊惶无措之际,王学英赶到,深明大义地说:“这是孩子命中造化,谁都不愿意见到的事情。”说完,催促客商赶路要紧。客商怕时间一长,事生多变,只知这家人姓王,长跪赔礼后,忐忑不安地转道回到家中。半年之后仍安然无事,经多方打听,才知道王学英已将儿子安葬。羞愧中大为感动,立神牌供奉,因不知姓名,神牌上仅写“王善人之位”。事有凑巧,寿光县一举人晋京会试,途中借宿在客商家中,才知道“王善人”是寿光举人的姻亲,真名王学英。举人会试完毕返回时被客商拦住,原来他预先花重资买来一男孩,托这位举人载回,作为奴仆送来供王学英家役使。不忍心这男孩为奴为仆,王学英将男孩收为义子。义子成年后,王学英助其成婚生子,分出田亩,另立人家,数百年后,男孩后世子孙还定居在流饭桥镇上,已繁衍为王姓大户宗支,留下一桩令人赞叹的美谈。

  都兰桂集市收徒 成就“核舟”渊源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潍坊核雕艺人王绪德在师傅考功卿的传授下,在一枚桃核上复制出明人王淑远精雕的核舟《赤壁夜游》,在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增加了核舟的可开启门窗和门窗上细如蚊足的对联等。消息传出,全市震惊,却没有人想到,这一绝世之艺的传承,与流饭桥小镇有着一段缘分。

  抗日战争前夕,核雕艺人都兰桂在流饭桥集上摆下了货摊,都是桃篮、核雕手章等小物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这样大师级的人物也来靠手艺作“稻粱谋”了。他正笑脸招徕着顾客,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突然跪在摊前,咚咚地磕下头去。孩子就是考功卿,他家境贫寒,少年丧母,继母来到家里后,他过得堪比流浪儿。他铁了心要拜都兰桂为师,凭手中的雕刀和一枚桃核混碗饭吃。听完考功卿的诉说,都兰桂泪水满腮:“好孩子,起来吧。”他认下了这个徒弟兼干儿子。中午,火烧铺里的一顿火烧,定下了这段师徒情缘。

  后来,都兰桂倾艺相授,考功卿学着师傅的品格,又传艺给了徒弟王绪德,如今才有了这样一只复制的核舟。

  王相恒抗日救亡 为考斌之正名

  王相恒,字如初,是流饭桥村人。擅书法,欧赵互融,自成风格。青年时就读于潍县县立中学。中学毕业后,恰值抗战爆发。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他投笔从戎,参加国民党地方抗日游击队,追随团长考斌之同日军战斗,任团部上尉书记长。

  1941年,考斌之在与日军作战中阵亡牺牲,部队日渐腐恶,王相恒为团长缮写了墓志铭后,脱离游击队,回到家乡流饭桥村。

  不想,这段人生经历在特殊的年月里,使他陷进了深重的灾难之中。苦闷之时,他以笔墨为伴,“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他常写的对联,往往挥洒而就。然而,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他气节不亏,对考斌之崇敬有加,言必称“先团长”。走过“文革”,他奋然而起,奔走呼号,采访旧人,积累资料,呼吁还“先团长”一个正义的名誉。遗憾的是,还没等来改革开放的春天,他已长眠于地下。

  2002年,考斌之终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民政厅追认为“抗日烈士”。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