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本君:新闻老兵一心奉献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06-14 17:41:51
上世纪60年代在昌潍大众报社工作时的宁本君。
宁本君(2022年2月26日拍摄于其家中)。
1957年,21岁的宁本君踏上新闻工作岗位,直到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县、地、市三份党报做编辑工作多年。他把自己的大好时光奉献给党的新闻宣传事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资深新闻工作者,自称“新闻战线老兵”。
担任《昌潍大众》编辑每天工作至凌晨2时
1956年,中专毕业的宁本君被分配到诸城县荆山区农技站,当了一名农业技术员。1957年,他写了两篇稿件,投向《诸城大众》(后更名《诸城县报》),竟在同一期报纸上发表,受到极大鼓舞,接着写了第三篇,报道荆山区大秋作物丰收登场,步行20公里交到县报总编手中,头版头条刊发。
那个年代,能在报纸上发表稿件的人凤毛麟角,之后,他被调到诸城县农业局工作,不久又到县报社做记者、编辑,是报社两名能写社论的人员之一。1959年9月,《诸城县报》停刊。10月1日,宁本君调入中共昌潍地委机关报《昌潍大众》,在农业编辑室做编辑。
《昌潍大众》每天来稿很多,他如鱼得水,写作更上一层楼,消息、通讯、评论等各种体裁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昌潍大众》的新闻报道中,80%是农业报道,农业编辑室由徐诚、张英才任组长和副组长,宁本君、曲天文、姜松发三名编辑。1959年冬,峡山水库动工,姜松发被派到工地写报道后,压在他们肩上的编辑任务更重了,“在农业编辑室那段日子是最累的。”宁本君说。
宁本君编辑的重头稿多,在“红旗稿评比”活动中,几乎每天都有他编发的红旗稿,这与他的勤奋努力分不开。“夜里2点前从来没有睡过,一早照常按点上班,不用补觉,也从来没有累倒过。”宁本君说,那时年轻,浑身是劲,一心想把稿件编好,把新闻报道好。
约地委秘书长写社论参加县长会议很紧张
《昌潍大众》没有独立的记者部,只在每县派驻一名记者。地委的一些活动,则由相关部室派人参加,所以除了编辑稿件,宁本君也参加活动,采写新闻稿。
头版每隔四五天发一篇社论,由地委秘书长吕延庆写,领导派宁本君去约稿,“秘书长很忙,白天没有时间,我都是提前一两天,白天告诉他,他晚上写,我第二天上午准时去取。”宁本君说,吕延庆用铅笔写社论,编辑基本一字不用改,连标点都不用动。他很纳闷,便问秘书长,吕延庆告诉他,用铅笔写的好改呀,一擦就行,虽然看不出改动,但写稿过程中也是反复修改的。
有一次,宁本君去参加由昌潍专署专员刘勇主持的县长会议,部署生产救灾工作。第一次见到专员、副专员,这些都是“大领导”,他心里有点紧张。会上,刘专员针对从南方调来的菜种子,问农业局局长种多少天能吃上菜,这位局长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刘专员发了大火,拍着桌子把这位局长狠批了一通,这也是宁本君第一次见领导发火。
获著名演员王玉梅称赞见证文学爱好青年成长
宁本君后来调入政治文教编辑室,主编《白浪河》副刊。1960年秋,山东省话剧团来潍演出《野火春风斗古城》,主演、著名演员王玉梅到报社拜访,得知宁本君时年23岁,不禁感叹道:“我们演出走遍全国,还未见过像你这么年轻的文艺编辑。”在她的盛情邀请下,宁本君当晚去看她的演出,看完连夜赶写一篇观后感《光辉的地下尖兵》,对王玉梅的精湛艺术表演大加赞赏。第二天见报后,到下午就卖完三天的票,一时轰动全城。
编副刊期间,他常到各剧团、剧场、影院看戏、看电影,写影评、剧评。时间久了,他跟门卫们都十分熟悉,进门连票都免了,遇到没座了,工作人员便给他找个条凳坐,“我去看戏是为了写稿件,很少看满全场。”宁本君说,有人问他影剧评为啥写得好,他谦虚地说自己也是现学现卖,跟着专业刊物学,每天学到凌晨3点,长期积累的结果。
昌邑陈显荣、临朐冯恩昌,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经常写诗歌向《昌潍大众》投稿,编辑正是宁本君,他总会择优刊发,这也鼓励着他们继续在写诗的路上走下去,并取得成就,成为著名诗人,“《昌潍大众》成就了他们”。
生活艰苦夜里给副总编刨胡萝卜
《昌潍大众》(后期)自1959年1月1日创刊至1963年2月28日停刊期间,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很多人吃不饱,常务副总编吕田半夜里找吃的一事,让宁本君至今难忘。
那是一个冬夜,吕田来到宁本君办公室,问:“本君,你这里有吃的吗?”宁本君拉开抽屉一看,摇摇头说:“啥也没有。”他平时抽屉里会放个窝窝头,饿了就用小刀割一块吃,半夜里已经吃完了,他突然想起来,楼后地里有胡萝卜,就跟吕田说:“吕总,您等等,我去刨点胡萝卜。”说着拿起工具下了楼。
胡萝卜已经冻在地里了,他一镐下去,连土、冻块同时刨出来,拿到办公室,放炉子上暖暖,把胡萝卜清洗后放水壶中煮。他煮了好几个,但吕田只吃了两个,笑着走了。“我们副总编都饿到那个程度了。”宁本君说。
宝刀未老第三次办党报培养骨干
《昌潍大众》停刊后,宁本君调回诸城县,进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当了县长秘书,写作没丢,笔杆子没闲着,继续写。
1984年7月1日,《潍坊日报》创刊之际,宁本君调来潍坊日报社,任总编室主任兼报社第一党支部书记。总编室还负责资料室、美编室、电讯室及“报业志”编写组,工作十分繁重。他白黑连轴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深夜还要跑新华印刷厂,审定报纸最后一遍大样,负责签字付印。
《潍坊日报》初创,编辑都是新手,编写稿子及报纸版面设计都得从头学起,有时编稿或设计版面不合格,宁本君责成编辑返工另做,再不行他就亲自动手,让编辑跟着学。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编辑新手变熟手。有一次,孙中一负责编辑二版头条新闻稿,宁本君让他配写编后,他说:“宁主任,啥叫编后?没写过,要不你写吧,我学学。”宁本君只好亲自动手写。第二天见报后,孔德平编辑问:“今天二版头条编后谁写的?短短一二百字,画龙点睛,写得好。”当他知道后,笑着朝宁本君伸出大拇指,啧啧赞叹:“姜还是老的辣,不愧为多年的老编辑。”严师出高徒,宁本君带的编辑个个都是多面手,能写、能编、能设计版面。
宁本君在报社德高望重,有一段时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王守纪三天两头约他到办公室,听他讲解编辑业务及办报经验,并一一记在本子上。后来有人问王守纪,没办过报咋对编辑业务那么熟。王守纪说:“我哪里懂得办报,都是跟宁主任学的。”
宁本君在潍坊日报社12年,先后在四个业务部室负责,带出一大批业务骨干。他任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时,是潍坊日报社主办的业务期刊《新闻天地》副主编,《新闻天地》成为广大通讯员写作的良师益友。1997年2月,宁本君年满60周岁,从心爱的新闻工作岗位上退休。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