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挚友于冠西共克时艰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2-03-15 16:22:19
于冠西
辛锐(左)、陈明
于一川和于冠西结识几十年,相交淡如水,谈论有诤言。在杭州时,他们每年共同悼念战友辛锐夫妇,“文革”期间这一活动也成了“大搞封建迷信”的奇葩罪名,幸好他们凭借坚强的信念渡过了难关。
西湖边邂逅密友咬文嚼字起标题
1951年,从《大众日报》副总编职位上调任《浙江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于冠西是山东莒县人。他才思敏捷,著有散文集《记者日记》《欧游纪事》《八步半的思忆》,诗歌《牧笛集》《七月雨》《林之静美》等。写作这些文字正是在和于一川相识相交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同在杭州,成为莫逆。于冠西著文往往请于一川当第一读者,抑或“责任编辑”,不得首肯不投出。
1960年春天,一日,于一川在西湖断桥邂逅于冠西,便邀他到北山街省委宿舍的家中叙旧。见墙上挂着个陈旧得变成赭色的葫芦,于冠西好奇地摸了一下。于一川说:“这是我让父亲从老家带来的。我奶奶说过,往上好几辈子就用它盛水,看到它,我就往事一串串——传家宝啊……”还没说完,“好,好,传家宝,传家宝!”于冠西连连赞叹。
原来,浙报老摄影记者徐永辉1950年冬曾拍过嘉兴七星乡二村农民叶根土一家五口衣衫褴褛的合影,10年后的这天他又去拍,而叶根土一家的居住环境、着装精神非同往昔。叶根土从徐永辉洗印的老照片中拿出1张给了出嫁的女儿……徐永辉决意跟踪拍摄下去,为农民“写”下新社会翻身的“家史”。照片引起于冠西的极大兴趣,他认为题材新颖、视角独特、主题深刻,要写“编者按”,内容已想好,只是还在考虑题目。徐稿标题《送给出嫁女儿的老照片》不合总编意。“传家宝,好!题目就叫《随嫁的“传家宝”》吧……”于冠西喃喃自语。于一川问明了来龙去脉,在旁不停推敲:“随嫁——不如叫陪嫁,‘陪’字能显出娘家的心意和希望来,动作感强。”于冠西一拍大腿,叫好:“你是我的‘一字师’!”“咱俩之间没师,虽然我比你大10岁,是诤友,是‘一直友’!”两人握手大笑。几天后,浙报副刊主要位置上,以《陪嫁的“传家宝”》为题登了照片和编者按,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共同悼念辛锐,被扣若干罪名
辛锐是于冠西和于一川的老友,她还救过于冠西的命。担任山东姊妹剧团团长的辛锐带领演出小分队正在沂水杏峪山沟里隐蔽时,敌人来此搜索。小分队负责人令大家迅速转移,时任青委青训班指导员的于冠西正患伤寒,浑身酸软无力,刚走几步就瘫倒。辛锐赶忙过来背起他就跑。于冠西很不好意思,挣扎着要下来;辛锐顾不得说话,用手扳着他的双腿,一口气翻过两道山沟。听到敌人枪声远了,才把于冠西放到一块巨石背后。此时,辛锐已经汗流满面,衣服也湿透。休息少许,他们互相搀扶着赶上了队伍。事后,同志们都认为没有辛锐的奋力一背,可能又多了个“烈士”,于冠西点头不迭,打心底里感激。
1941年12月上旬,姊妹剧团被日寇包围,辛锐负伤躲进山洞。17日她被日寇搜到时,投出了最后3颗手榴弹,壮烈牺牲。所以,每年的12月17日,于冠西都在家里举行悼念仪式。
其实,辛锐也是于一川的好友。她自编的剧本常在印刷所印刷,首先过目的就是于一川,二人还时常促膝商讨需改动的地方。得知辛锐牺牲,于一川还在山洞里举行过追思会。辛锐的丈夫陈明烈士,也是于一川的战友。
于冠西在杭,到了辛锐忌日,常邀请于一川到家一起悼念这对革命伉俪:桌案上摆放着扩印的“双烈”合影,一炷高香袅袅升烟,三鞠躬,默哀……
1966年于冠西悼念这天,于一川没顾自身“处境危险”,照旧赴约。恰“造反派”砸门来揪人,目睹老友要被扭走,就把挂在墙上的棉帽递上,叮嘱:“戴上,别冻着。”可于一川也没幸免,被“造反派”带走,增加了“走资派秘密串联,订立攻守同盟”“焚香燃纸,大搞封建迷信”的罪名,受批判、一次次写交代。
修建铁路管政工曲笔提倡用能人
上世纪60年代,浙江北部发现了煤田,勘探出来可缓和本省供需矛盾,助力全国扭转“北煤南运”局面。1969年,因“文革”,各方面仍混乱无序,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得以执行,形势有所好转。省革委兴建专为运煤的“杭(州)——湖(州)”铁路。在省军区副司令员戴克林(少将)任工程总指挥的领导班子里,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的于一川担任了政工组组长。这项工作对于他,从“务虚”变为“务实”——干实际经济工作是一大跨越,也是一个崭新课题。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起用什么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时全国上下还没有完全解放思想,不少知识分子心有余悸,卸不下包袱,展不开思路,放不开手脚。
于一川直言建议戴克林,不要拘泥“历史旧账”,要大胆而放心地使用有技术能力的人员。建议被采纳,班子很快从机械厅、交通厅、规划厅等专业对口单位调集了技术骨干。果然奏效,从极“左”阴影下摆脱出来的技术人才“谨慎设计,大胆施工”,加倍努力,把损失的时间和工作补回来。但“抓”与“促”的关系还没处理好,还没做到相辅相成,一不留意就偏颇一面。于一川大胆提出并力主技术骨干暂免办黑板报、写决心书,保证休息好……“养精蓄锐,以待天亮”。
1970年,于一川虚岁60岁,大概也有纪念自己年入花甲等因素,他频频向重新执掌浙报的于冠西投稿。于一川回顾自己革命历程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用文化知识做叙述支撑,如写到一次鲁南作战,缴获了敌人一门山炮,官兵都不会用,贻误了几次战机,后来找来个读过军校的伪军俘虏现场示范教学,竟教会了我不少官兵,大大增强了部队战斗力——虽为“曲笔”,而大胆使用知识分子的心可谓昭昭。
1972年2月1日,杭湖铁路经过国家验收,各项技术指标都“一票通过”。迄今50多年,兼通客车,畅通无阻无故障。在后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中,于一川的这一“务实”工作竟被批“唯生产力论”。他付之一笑,不悔初心。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