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洛城街道:“幸福洛城”的文明实践密码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8-12 16:21:11
邻里和谐、家庭幸福,家家户户院落整洁清新……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处处洋溢着幸福和文明的气息。一直以来,洛城街道坚持守正创新、精准发力,着力健全体制机制,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在哪实践、谁来实践、怎样实践、实践多久”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全面迸发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前进活力和强大动力。
系统建体系,让实践保障强起来
洛城街道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建设,推动文明实践落地落实、常态长效。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00万元,专项用于文明实践所(站)建设运营及文明实践活动开展。
街道配备3名、村级配备1-2名专职人员,镇村两级联动迅速形成氛围、拉开局面。机关干部、农村党员注册为志愿者,每名党员志愿者联系5-7户家庭,每月定期走访。成立理论宣讲、巾帼文明等9支志愿服务队,118个村和4个城市社区因地制宜,成立663支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
探索实行积分制管理、差异化发放,建立完善《志愿者积分管理制度》《志愿者积分兑换制度》,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活力。
着力拓阵地,让实践场所动起来
围绕“文明入心、实践惠民”,深入挖掘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元素,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特色主题。深入挖掘仓颉造字、斟灌古国、唐王东征等历史文化,打造“唐王东征、人文饮马”“唐王东征、安营寨里”“古国遗韵、韩家牟城”等一批文明实践标杆村。
在抓好试点村建设基础上,122个村(社区)全面挂牌成立文明实践站,依托现有固定场所、广场游园、乡村舞台等设施资源,建设仓颉书院、电商小院和屯西、洛西、浮桥等25个村史馆,打造了“室内+户外”“固定+流动”相结合的文明实践阵地。
实施“文治乡村·和美洛城”文化实践工程,村村立村训,建立家风、家训数据库,村民结合自己家庭实际情况认领家风、家训或者在此基础上自己撰写家风、家训,统一制作家风牌悬挂于家门口,使村风民风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精心设内容,让实践方式活起来
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群众当“主角”。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从老党员、老教师、道德模范、致富能手等群体中选拔宣讲员380名,开展宣讲1400多场,受众达20多万人次,变“说教式”为“互动式”,将党的声音、党的温情送到千家万户。
在各村推行“圆桌议事”制度,把“村民想要的”和“村里想做的”结合起来,让村民和干部面对面讨论问题、商量办法,解决“民事”3000多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常态化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评选及“敬老饺子宴”“生日宴”等活动,在全域开展“最美庭院”创建活动,
形成了崇尚文明、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开展“文化乐民”活动,每年开展活动3000余场次,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沁/文
责任编辑: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