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潍坊记忆】氟去福来水长流 高密54万农民饮上安全放心水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发布时间:2021-06-03 11:30:00

  高密是全国重氟区之一。水氟含量最高处高达18mg/L,高出国家饮用水含氟量标准17倍,城区及29处乡镇均存在高氟问题。

  高密的氟病属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中毒后的特征为发育滞缓,骨质疏松,生长骨赘甚至造成瘫痪、死亡。据史料记载,氟病在该市出现已达700年之久。

  氟魔横行

  饮用水含氟最高值18mg/L

  1978年,高密卫生、水利、地质等部门首次共同协作,对全县饮用水含氟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826个行政村的水井2701眼,检出含氟量最低值0.1mg/L,最高值18mg/L。

  据1981年调查统计,高密全县996个行政村83万人口中,有535个村、38万人不同程度地遭受着氟害,受害村和受害人口分别占全县总数的53.7%和46%。氟病患者轻则牙齿发黄变黑,关节疼痛;重则弯腰驼背,肢体变形,丧失劳动能力;更甚则瘫痪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高密县领导看望氟病患者。

  除氟改水

  降高氟水为低氟水

  从1979年始,中共山东省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决定,首先在高密进行防氟改水试点。1980年,山东省副省长王众音到高密视察,指示高密防氟改水要“开步走”。自1981年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广泛开展了降氟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工作。

  在氟病防治方面,1980年开始,从原康庄、大牟家镇选择55例重症氟骨症病人进行观察治疗。

  在防氟改水工程建设方面,水利、卫生、地质、建委等部门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深入氟区现场勘察,具体规划,全面权衡,确定了四种防氟改水方法:阚家镇胡家村石坑塘引水,原康庄镇饮灌结合改水,药物除氟改水,沸石岩除氟改水。

  截至1997年,高密相继建立起防氟改水工程270处,共打机井350多眼,建管理房800多间、水塔27个,无塔压力罐50个,建一、二、三级提水站70多个,安装机电泵设备300多台套,铺设水管道1万多公里。使500多个病村近40万人饮上了低氟水,中、重病区群众基本摆脱了氟害,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1985年12月23日—26日,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在潍坊召开了以高密为现场的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议。24日,中央及地方领导同志共350人前往大牟家、姜庄、河崖等乡镇进行了实地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1992年,高密通过了“基本控制中、重病区地方性氟中毒”省级达标验收。

  从1978年到1998年,经过20年的努力,高密市的防氟改水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是巨大的,全市大部分群众世世代代受高氟水危害的历史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氟区人民喜领幸福水。

  氟去福来54万农民饮上安全放心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高密市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除氟改水工程,但限于当时的工艺和条件,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仍有440个村饮用水不达标。据了解,该市先后有9任市(县)委书记把农村水除氟工程作为重点工程来抓。

  2006年,高密抓住全省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有利时机,把农村除氟改水列为新农村建设的“1号工程”,组织水利专家、地方病防治专家,数次深入氟区村庄进行详细勘察,制定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于2006年6月在高密市北部6镇打响了实施“饮用安全水工程”的第一炮。

  11月底,历时仅5个月,投资4500万元,铺设主管道410公里、支管道2320公里的一期工程竣工,惠及北部6镇20.2万名群众。该工程主要依托峡山水库充足的水源、五河三库串联调蓄水工程的输水能力、城北水库600万方调蓄水能力以及孚日水厂4万吨日供水能力,以孚日家纺水厂为水源地,分东西两线向北部各镇供水。

  2008年1月13日竣工的阚家水厂是高密西部南部34万人饮用安全水工程的一部分,共铺设主管道365公里、支管道2782公里,被群众称为“埋在地下的民心工程”。

  据高密市水业公司经理徐兆远介绍,西部南部饮用安全水工程,是通过在高密市西部新建一座水厂,从附近峡山水库引来客水进行净化,集中供水到户,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原双羊镇、阚家镇等八镇34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解除高氟水对他们的威胁。

  2008年1月13日上午,随着新修建的高密阚家水厂供水设备的启动,清澈透明的自来水沿着一条条输水管道,流向高密市遭受高氟水危害的西部南部五镇街431个村的8.6万余户居民家中。至此,于2006年6月份启动的高密市除氟改水工程取得最终胜利,约占高密总人口七成的共54万农民彻底告别高氟水,喝上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饮用水。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作者:侯江宏 刘扬 李丹平 鲁勇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