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记忆】大章北:昌邑大包干起点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6-02 11:26:00
1981年秋,当时的昌邑县宋庄公社大章北大队,果断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包产到户,点燃了昌邑农村“大包干”的火焰,从此,农民们的手里有了粮食,有了钱,解决了温饱问题……
建国60周年,潍坊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间,农民们迈进了富裕文明的新时代。记者赴原昌邑县宋庄公社大章北大队,现在的昌邑市围子镇大章北村,采访昌邑“大包干”第一村,见证此事的人们,重温往事,心情激动。
老支书找“路头”招来休想分田警告
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农村改革,很快波及到昌邑。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激荡了中国农民沉寂多年的心。在昌邑县宋庄公社大章村北大队一栋破旧的茅草屋内,大队干部、社员们来到这里聚会,仔细倾听着村里的清华毕业生夏建营讲授的改变农村“路头”(管理体制),以及解决吃饭的问题。
在村里老支书高美三的大力支持下,夏建营心中酝酿已久的“改革方案”终于出炉!1980年8月,由夏建营执笔的《大章北大队试行土地租种管理体制的方案》制订完成,《方案》提出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改革人民公社制度。《方案》指出,要用租种制(承包制),即以农户、专业户、公司、厂、场等为主体的纯经济组织,取代其经济职能;设立乡(镇),村建制取代其行政职能。
《方案》印出来后,夏建营立即发出,并发信给从公社到中央各级的领导恳请支持试验,除国务院政策理论研究室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有两封回信要求汇报试验结果外,省以下四级均未得到回复。其后,潍坊地委宣传部派人来到夏建营家退回《方案》,并作了要求:“不试验,不评论,不传播。”
此后,“死了你们的心吧,休想分田单干”的传话警告,一一敲在大队干部和夏建营的心头。得不到支持,《方案》无法实行,但其文字内容却在村里迅速传播,并深入人心。
新支书拍板“大包干”秘密开会搞改革
1981年秋旱,正是种麦子的季节,旱情有增无减,昌邑县宋庄公社大章北大队里,被饥饿贫困逼急了,积压在社员们心头的怒火向外倾泄,群情激愤。
“不能眼睁睁看着老少爷们走上绝路!”“与其被这样的体制饿死,不如分开单干!”35岁的新书记夏从初一锤定音,为“分田单干”拍板,得到了干部社员们的广泛支持。
此时,一年前的那个改革《方案》重被提起,自此,大章北的改革具有了明显的体制改革性质。接着,夏从初组织了一场秘密的“改革大会”,撤销了七个生产队及其队委会,把原大队党支部和管委会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临时领导班子,行使土地租种公司、其他公司和原大队管委会的一切职能权力。新成立的大队管委会在经济上的主要职能是与社员签订租种、租借合同,根据合同收取租金。
改革中,大队拥有的2307亩耕地,全部按人口分配到户,并根据各地片土质、性质定出每亩耕地应负担的国家征购任务。社员自主选择与大队协商签订租种合同。农机具、牲口、房屋等一切资产租借给一个或几个由社员组合的社会集团经营,双方协商签订租借合同。村里的手套厂、油坊等叫行包给个人和经济组织;另外成立了一个专门对外租赁农具的农机服务公司、一个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协调公司。
集体的土地变成了个人的,社员自主当家,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大家筹措谋划,挥汗大干。1982年夏收,大章北的小麦获得空前大丰收,亩产由往年的不到100公斤一跃逾200公斤,人均拥有小麦近千斤,院里堆满了粮食,有人兴奋得在小麦上打滚,也有人看着眼前的小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大包干”第一年,收获的粮食竟然吃不了。
温饱问题解决了,社员们的经营也有了起色。手套厂、油坊因为承包到户,提高了承包者的积极性。当年,这些连年亏损的产业不仅完成了合同签订的租借任务,还有了更多的盈余。
今年51岁的村民夏唐泽仍清晰地记着26年前的那一幕:1983年11月,从大连某部退伍后,夏唐泽回到了大章北,村里的“巨变”让他不敢相信:家里的粮仓存上麦子了,家家户户净吃细粮,社员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与此大相迥异的是,当夏唐泽到几百米处的邻村串门时,眼里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人们仍是面黄肌瘦,精神萎靡,啃着粗粮。
从拆台“单干头”变成了“建设模范”
“你们这是拆人民公社的台!”无论别人怎么评论,夏从初从没动摇改革的信念,默默地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压力。因为,改革确实让大伙儿尝到了甜头,夏从初在大章北人心目中树立了威信,也坚定了这个年轻书记带领大伙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的信念。
“大包干”第一年,大章北人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宋庄公社的领导们看到了改革的成效,其后的秘而不宣等于是默许了夏从初的做法。而不敢违背上级精神,不敢涉险的其他大队书记,给夏从初冠以一个带着嘲讽意味的“单干头”外号。
1982年,被其他大队书记孤立的这个“单干头”形单影只,每次公社开会时或有活动时,他总是悄悄参加,找个角落隐蔽自己,生怕引起事非,使这场改革毁于一旦。
当年秋天,攒足劲儿的大章北人开始了秋种前的准备工作。平土地、直田埂、浇水、施肥等,每一项工作都做得既快又好。9月中旬,当时的县委书记刘洪仁带着全县公社的书记们检查秋收工作。大章北精耕细作的土地引起了他的注意,便要求该村大队书记上前介绍经验。做好“挨批”的准备后,夏从初将一年来的做法做了汇报。让在场的大队书记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倍受冷落的“单干户”不仅得到刘洪仁的表扬,大章北村的改革也变成了先进典型要求在全县推广。
为了解决在诸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一个月后,潍坊地委书记王树芳来到大章北考察,详细了解了这里落实责任制的经验后,王树芳非常兴奋地说:“我在诸城工作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今在大章北得到了解决。”一时间,大章北经验被迅速推广,夏从初被应邀到昌潍地区的多个公社和“三干会”去介绍经验,帮助他们解决改革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1982年底,随着“大章北经验”的迅速推广,昌邑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队占到了90%以上。1983年3月,夏从初获得了昌邑县颁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模范称号”,以及潍坊地委颁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奖状(如图)。
1983年2月,《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报道《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报道了昌邑县委启用能人、发展多种经营、为农民服务等思路和做法。
1983年11月2日,县委书记刘洪仁致信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汇报昌邑的改革成绩和经验。13日,万里副总理亲笔回信予以鼓励,并对昌邑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形势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提出了重要意见。
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夏从初等人增强了改革的信心。“一朝越过温饱线”,下一步就是加快奔小康的步伐。20多年的蔬菜种植历史,使大章北村闻名省内外,形成了大规模的蔬菜交易批发市场,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来源:2009年《潍坊晚报》国庆特刊 《祖国万岁》(原文转载)
作者: 毛洪波 张伟丽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