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创新“三个一”模式 构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11-03 14:50:00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针对如何上好劳动课,让学生爱上劳动课、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让“00”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以劳动为荣,潍坊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并形成了“一门必修课程、一项志愿服务、一个实践项目”的“三个一”劳动育人模式。

一门必修课程

深化劳动认知,树立劳动观念

  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建筑工程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精心开设了“校园服务课”。该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劳动理论教育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上好劳动课的第一课就是要开好劳动理论班会。每学期,建筑工程学院都会组织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让同学们深刻地领会到劳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参加劳动,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了让劳动理论更可亲、可信、可懂,学院还特邀各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岗位能手、学科大赛获奖者上讲台、当老师,讲述他们坚持劳动、不断攀登的故事,让他们以亲身经历,深刻解读劳动的内涵。

  强化课程考核机制,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培育,通过严格的考核与评比体系,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在持续不断的正向引导下,学生们从最初的被动参与劳动,逐步转变为主动投身劳动,不仅形成了爱劳动的习惯,更培养了尊重劳动、珍视劳动成果的美德,劳动行为愈发自觉且自然,校园服务课的及格率达到100%,良好及以上达到82%,远超其他文化课程。

一项志愿服务

树立志愿服务意识,奉献青春力量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为进一步落实山东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工作要求,学院按照学校团委要求,积极与美林社区、学院社区等社区结对,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机遇,发挥专业优势为社区提供实践服务。一年来,建筑工程学院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30余场,参与学生1000余人次,高校学子与社区治理来了一场“双向奔赴”。

  发动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力,连续9年组织春晖青年服务队赴贵州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万小时,行程51200公里,服务人员超过5000人次。2023年春晖青年服务队成功入选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千校千项”项目。成立“小火苗”志愿宣讲团,并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井冈山精神志愿宣讲团。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感,在三下乡中深入农村,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伟大,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在理论宣讲和返家乡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技能。

  此外,学院每周末坚持开展“我爱我家”教学环境整理活动。通过招募志愿者,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楼卫生整理中来,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培养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同学们深刻懂得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劳动理念越来越牢固。

一个实践项目

锤炼实践技能,涵养劳动精神

  建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劳动精神有着极高的要求。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校企共建了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实习机会,学院与潍坊恒建集团联合建设的建筑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被评为山东省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过程中,学院为学生配备36名专业导师,负责劳动教育和专业技能指导。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加强学生的劳动安全教育,通过培训和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掌握劳动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实习结束,学生高标准撰写实习报告,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了解其实习情况,对劳动意识培养进行评估和指导。

  建筑工程学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把劳动教育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各个科目,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推进必修课提升劳动意识、志愿服务养成劳动习惯、实习实践涵养劳动精神,扎实开好劳动课这堂“大课”,有效推动劳动理念深入青年大学生心中。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文 

通讯员 : 张培明 张奇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