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清兵屠城诸城遭遇浩劫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4-01-29 15:46:05

  

  义和坟

  白玉山子村今貌

  清兵攻陷诸城后,到处逮捕革命党人,凡剪去发辫的,即视为乱党杀死。清兵压下皇帝退位的消息进行全城掠夺,诸城遭遇罕见浩劫。清兵屠城整6日,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其状惨绝人寰,300多革命党人牺牲,被埋在城北白玉山子村南以及城东墨水河东。

  凡剪辫者即被杀害 白色恐怖笼罩诸城

  此次诸城遭到反攻,与臧汉臣同时遇害的有军政府成员贾瑶、邱鉴西、田师颜、张介理、赵瓒亭等。诸城沦陷后,吴埙重新主持县政。清兵入城后即焚毁县署及高等小学校,逮捕革命党人,凡剪去发辫的,即视为“乱党”,杀无赦。大部分剪了辫子、当了革命军的穷苦百姓都因未及逃避而惨遭杀害。

  工业学堂王鸣韶因无发辫,未能幸免。北关解家胡同解文海,1912年2月6日才报名加入革命军,11日就死于清兵之手。城里有个乞丐人称“秃六”,从小失去父母,从没扎过辫子,栖身于财神庙,被清兵搜出后非要杀头不可,后来大家都说明情况,才幸免于难。革命党人贾次瑶、邵麟勋、王明槐等被捕后均不屈,惨遭杀害。整个县城笼罩于一片白色恐怖中。

  除此以外,清兵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在天主教堂内捕杀王以成和一名田姓传教士。王以成1877年出生于海阳招虎山下一户名门豪族,字号萧九,是此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清兵反扑,王以成等用炸弹应敌,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王以成等人藏于教堂内,吴埙派兵围剿,王以成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疾呼:“速倒尔戈,共图富强。不然,余固不惜死也,天下党人,滔滔皆是,均能继续革命,独不能杀汝辈乎!”语未毕即被清兵抓住,壮烈殉难,时年35岁。

  当今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是王以成的外孙,时年王以成的女儿、丁母年仅3岁;2012年,丁肇中曾到诸城为外祖父立碑。碑文云:“纪念我的外祖父,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在这里牺牲了生命。”

  压下清帝退位消息 全城疯狂掠夺财富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统即宣布退位,但清兵却压下信息,继续以捕拿党羽为名进行残酷掠夺,连红十字会也不放过。其首领宣布进城三天不收令,士兵可任意抢掠,凡殷实绅商按户搜查,翻箱倒箧,砚香堂、太古园、戏院、赐书堂和班经堂等富绅大户均被抢劫一空。砚香堂门前的铜钱铺在地上有厚厚一层,金银财宝和细软之物均被抢走。其中,孟昭鸿家不仅财物被抢一空,连祖孙三代搜集起来的金石书画也损失大半,“室如悬磬,对之怆然”。

  据说被抢的达百余家,诸城数年之精华荡然无存,这是诸城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浩劫。协助王长庆策划诸城起义的安丘县城人张公制在回忆文章中提到,清军防营在诸城大肆屠杀掠夺后,当回归潍县经安丘南关开饭时,有些兵拿着抢来的皮袄在街上卖,成车成车的财物经安丘运往潍县,其劫杀之惨,亦可见一斑了。

  300余革命党人牺牲 遗体埋于“义和坟”

  清兵在城里城外捕杀的革命党人有300余人。刽子手们先将革命军尸体扔在北城墙外,又分别埋于城北白玉山子村南的两个坟里及城东北角一墨水河东面的一座坟里。以上三个坟,人们尊称为“义和坟”。

  除了臧汉臣的亲属将他的尸体花钱设法埋在他处,后来才运回家去埋葬。其余人的遗体,直至袁世凯称帝垮台后,受害人家才敢去认尸,但尺体腐烂,不能辨认,人们只好覆以石灰掩埋之。

  据悉,1916年农历四月廿六,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支队长马海龙攻占诸城县时,曾带一个骑兵队到白玉山子村隆重祭坟,很多军官痛哭失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踏入诸城,泊儿镇的剧团公演《惨杀记》。这出戏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塑造了革命党人臧汉臣威武不屈的高大形象,揭露清政府镇压革命、屠杀人民的反动罪行,激励人们学习臧汉臣的反抗斗争精神,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打败日本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白玉山子村的义和坟定为保护文物,但后来义和坟被破坏,再也未修复。

  20世纪80年代,原诸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邹金祥在整理地方志资料时,曾经去当时的白玉山子村南边看过义和坟遗址。他表示,那两座坟在一条西南东北向的小沟北边,坟所在地似为三角形,两座坟前还有两棵树。邹金祥说,1985年前后,居民区动工建设时,两座义和坟便被推平了。

  如今,当年的白玉山子村已经成了诸城市密州街道玉山社区,处在诸城市区的北面,附近就是潍河,居民区、商业区分布较多,车流量较大,旁边竖起座座高楼,难觅昔日的痕迹,而附近居民也鲜有人了解当年的情况。

  ◎相关链接

  王心源

  王心源(1842-1919),名作祯,诸城人,住城内南门里,属相州王族。幼读于家,颖悟异常。嗜书画,好金石;精于古琴,长学词章,以琴诗自娱,不求闻达,与书画家陈宗格齐名,为邑中名士。

  王心源对音乐颇具天赋,童年时跟父亲王既甫刻苦学琴,后其演奏技艺远远超过了父辈,成为出色的古琴家,与古琴家王冷泉并称“诸城二王”。

  王心源为人正直和善,德高望重。晚年曾加入中国同盟会,赞成并拥护孙中山先生关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家中经常订阅《神州报》《齐鲁民报》等进步的报章杂志,并逢人就进行宣传。对于清廷之腐败,外国人之横暴,扼腕叹息、深恶痛绝。每谈及革命党人牺牲之壮烈,便慷慨奋发,情绪激昂。在辛亥革命诸城独立时,他四处奔波宣传,出了很大的力。

  诸城宣布独立期间,王心源任军政府谍报、县议会议员。虽已年逾古稀,工作起来不遗余力,以致两次入狱,祸及全家。据其孙女王凤镶回忆说:“祖父是反清的,对清政府极端仇视。辛亥革命时,他率先带领全家剪发放脚,男的都剃了和尚头,女的不再缠足。当时清兵到俺家抓和尚头,抓着便杀。祖父和父亲一起被抓去,押在潍县监狱,后来才一起出来的。”

  王心源及其两个儿子都参加了辛亥革命,历尽艰险,诚属难能可贵。心源壮志未酬,于1919年与世长辞。卒后,乡谥为“贞毅先生”。商震、丁惟汾、丁昌燕、隋理堂、孟昭鸿、管廷钦、臧济臣、刘冠三、王露等均送了挽联,其中隋理堂的挽词为:“共和肇造推前辈,累世同盟哭故人。”另外,山东省议会、诸城圣功学校也送了挽词、挽歌。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