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整编训练队伍实力大增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4-01-07 15:20:55

路家道口村今貌。

如今的昌城街道街头。

  路景韶依据会议安排,以第七区的队伍为中心,整编了各乡的武装力量,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因日本已经占领胶济铁路的迫切形势,所以说服各乡加入整编队伍并不困难,整个区共11个中队,编为一个大队,进行训练,第七区的实力大大增强。

  整编队伍成立游击队 大势所迫各乡纷纷加入

  第七区抗日游击大队成立后,路景韶兼任区大队长,王冠三任区队副,路强谊(路友于儿子)任中队长及通讯排长,徐宝梯任青年队队长。赵明宇担任了大队部秘书,帮助路景韶办文事。赵明宇团结第二区的一批青年,编入了徐宝梯的青年队,同时以乡为单位发动群众,组织“民众自卫队”,建中队,并在婚礼后第二天开始进行队伍整编。

  赵明宇等人入村劝说有枪支的人家加入游击队,表示都要把枪支交上,免得日后日本人来,大家的枪支被汉奸收去,帮助了敌人。要保存枪支,最好自己带着枪参加抗日。徐宝梯和堂侄徐焕辰前后集合了十几个人,十几支枪,成立了一个班,准备交给大队长。扛枪的都是青年,都有相当的射击技术。徐焕辰带着自家的一支枪,担任班长。他在师范受过军训,懂得一些军事常识。

  之后,他们到区里研究整编抗日游击队的具体事宜。一个乡只够一个排的建制,名字叫分队,乡长们可能不满意,而且有的乡也够连的建制,不如给他们一个中队的番号。10个乡10个中队,冠以乡的名称,例如昌城乡中队,区队编为直属中队。整个区共11个中队,编为一个大队。

  经研究确定:先整编直属中队,把年老体弱、不能扛枪的遣散回家。

  整编开始,徐宝梯先讲了当下形势,他说:“日本兵旦夕可到,这地区马上就要失陷,我们要拉起队伍和敌人周旋。特别是我们把枪支收起来了,汉奸队来了,找不到枪支,就容易制服他们,使他们不敢直接为非作歹。”他向队员们讲解“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队员们以往早已受过基础军事训练,立正、稍息、齐步走都能做,但是没有听过政治讲话,初次听到抗敌宣传讲话,很感兴趣。

  整编乡中队,先从近处的昌城乡开始。也是把乡丁集合起来,先由区长发表整编的命令和整编建制,把队和班编好,然后徐宝梯就作抗日宣传讲话,还是讲形势、战略战术。

  这时韩复榘已离开济南,日寇已在青岛登陆,没费一枪一弹,胶济铁路完整地落在敌人手中。高密已驻有日军,说不定什么时候敌人就顺着诸高公路往南来。所以乡中队连日整编,形势也促使各乡长作了整编准备。整编很顺利。

  第七区10个乡中,逄戈庄中队最大,80余人,够一个连的人数。这个中队一律是德国老式套筒枪,式样虽笨,使起来却很顺手,射击也较准确。中队长是各家推出来的原来带队的人。乡丁则是从佃户中选拔的,每人每天1升谷子。1升谷子碾成小米够2斤半,有这份口粮,一家三四口人可以不挨饿。乡丁每天有两小时的操场训练,其余时间白天轮流站岗,晚上分班值勤。诸城的逄戈庄刘家是刘墉后人,刘墉正支已经败落了,借他的势力起来的旁支均辈辈是地主。他们住在逄戈庄和刁家庄,两个村都有半砖半土的围子,相距不远,又有80名护院乡丁,所以土匪不敢惹。他们再拿出部分钱打点官府,官府也不得罪他们。他们的日子一直很安稳,但日本人来了便再难安稳,所以区里来整编,他们真心欢迎,整编以后等候集合命令。

  整编巴山乡,王家巴山隔河与相州相距只有2.5公里,受相州的影响很大。这里出了一批大学生,还有一批文艺工作者,都不在乡下了。整编的最后一个乡是离道口30公里的柴沟乡。整编完毕,太阳快落山了,到了百尺河已近晚8时,各自分道回家。

  成立训练班培训基干 诸城出现各路游击队

  经整编后,区部队对队伍进行各种训练。另又抽调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组成诸城县第七区抗敌后援会训练班,培训基干。

  训练处设在道口友于小学校内。训练分军训、政训两科,内容有:游击战术、防空常识、救护常识、“三民主义”党义教育等。此外,每天清晨还有两小时的操练。训练每两周为一期,每期学员约30名。授课人员有:徐宝梯、赵明宇、王仲怡、于佩文、路君约、王明复、王毅民等,他们为挽救祖国危亡,积极为家乡抗敌工作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该训练班共计举办了两期。

  友于乡中队的队长王秀峰是福胜村人,全队五六十人,队部设在福胜村,枪支武器来自本乡各户,最好的步枪算是汉阳造、捷克式,大部分是土造枪,短枪是匣子枪;每个队员配一把大刀,这是请铁匠现打的,两支铁匠炉叮叮当当打了好些日子。队员们列队操练时,背后大刀把上的红布分外显眼,更添威武,大家高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显示出高昂的抗日热情。

  另外,在徐宝梯和路君约建议下,大队成立一个宣传队,徐宝梯任队长,路君约任副队长。把徐焕辰带的河岔的一班人和道口的路家子弟,以及从第二区来的学生青年都归宣传队领导。

  在整编训练后,第七区实力大大增强。以至于到了1938年春,诸城境内出现了打起抗日游击队招牌队伍,二十八支队,还有张步云部、厉文礼部、李洪升部和郭金章部。5支部队抗战初期在诸城各霸一方,称之为“五霸”,七个区的区大队,称之为“七雄”。第七区凭实力位居“七雄”之首。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