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办刊促工运发展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12-17 15:16:51
王尽美向王乐平借钱。
《山东劳动周刊》创刊号。(资料图片)
王乐平。(资料图片)
把报刊当成革命喉舌,让舆论宣传成为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这是王尽美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他开展工运的一个重要方式。即使在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他缩衣节食也要努力办刊物,一生参与或创办了《泺源新刊》《励新》等多种报刊,其中专门指导工人运动的有《济南劳动周刊》《山东劳动周刊》。
多方托人说情终得试刊
各种费用全靠自己承担
1921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济南劳动周刊》出版了,刊登了王尽美撰写的出版宣言。
《济南劳动周刊》真实反映工人的生活状态,向劳动者介绍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的情况,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为了创办《济南劳动周刊》,王尽美与同志们历经诸多周折,付出了诸多努力。
开办这份刊物时,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刚成立不久。王尽美与同志们为成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不仅把各自的贵重物品拿去抵押,还有不少欠款。为了指导与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王尽美还是决定创办一份像《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那样的刊物。
为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他们想借助《大东日报》副刊办一份周刊,王尽美与王翔千去求助《大东日报》主笔的王静一。
王静一是诸城市相州镇小梧村人,与王翔千是本家,曾与王统照等创办《曙光》杂志,励新学会成立时,他还代表曙光杂志社从北京赶来祝贺。
在王静一的引荐下,王尽美与王翔千拜见了《大东日报》的投资人张公制。张公制是山东省议会副议长,安丘人,论起来他们还是老乡。他们向张公制说明办刊的目的:“为的是促一般劳动者的觉悟,好向光明的路上去寻人的生活。”将按照“增进劳动者的智识”“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改善劳动者的生活”三个方针进行。但是张公制还是担心他们会发表一些触犯当局的不当言论。无奈之下,王尽美只好又去求助时任山东省议会秘书长的王乐平,让他帮着说情,张公制这才答应让他们试刊一期。周刊出版费、发行全部由王尽美等人承担。
为了发行更多报刊,王尽美与同志们四处推销,作为周刊主编的王翔千也整天斜背着一个布包走街串巷地叫卖。
《济南劳动周刊》被王尽美自豪地称为“劳动界自有的喉舌”,可以为工人说话,为工人伸张权益。“我们这周刊可以介绍各家的学说,引他们向光明的路上去。他们自己觉悟过来,那地位自然可以提高了。”“若是大多数劳动者都得到人的生活,其余的那些寄生虫类,当然也可以容易屈服了。”《济南劳动周刊》还公开介绍马克思主义与俄罗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情况,不仅从理论上武装了工人群众,还有力地促进了山东工人运动的发展。
再开周刊债务缠身
为顿饭钱求助同乡
“嗣后因为经济不继,不得已宣告停止。”到1921年底,《济南劳动周刊》被迫停刊。
1922年5月下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在济南成立,发布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宣言》,宣言指出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的目的是“我们将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幼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产业组合,因为这样一种团体才能算一个有力的团体。要这样的组织法,劳动者才能用他们的组织力,做奋斗的事业,谋改良他们的地位呢。”
面对工运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王尽美在《山东劳动周刊》出版宣言中说:“现在感于世界的潮流和劳动界的需要,更觉着有这种刊物的印行,实在是刻不容缓。所以又勉竭弩骀,继续进行,并且从新改组,易名为《山东劳动周刊》,作为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的刊物,也是我山东劳动界同人交换智识,联络感情的纯粹机关报。”
为此,王尽美于1922年7月,又重新开办了《山东劳动周刊》。
为办刊物,王尽美等人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为筹集出版费,他们除了将个人所有物品变卖之外,还四处借债,凡是能借到的地方全借遍了。他们为了拖欠印刷费,不断更换印刷所,最多时竟拖欠六个印刷所的九期印刷费,债主们整天追在他们屁股后面讨要。
有一次,王尽美为了付印刷费,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光,连一分饭钱都没剩下。他无奈之下,只好找到诸城老乡王乐平说:“我出门走得急,身上忘了带钱,给我三毛钱,把车费付上。”
当王尽美从王乐平手中接过钱往外走的时候,王乐平的家人好心地跟出来说:“你留在屋里与老爷说说话吧,我去替你付车费。”王尽美难为情地说:“我连早饭都没钱吃了,哪还有钱坐车。我刚才对你家老爷要钱说是付车费,其实是为了填饱肚子。”
王乐平的家人听后,疑惑不解地问:“你们共产党人怎么越革命越穷啊!连饭都吃不上了。”
王尽美说:“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不是为了中饱私囊。我们吃不上饭,是为了让更多的贫苦大众吃上饭。”他接着又戏谑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就要多敲敲像你家老爷这样的国民党官员的竹杠。”
当王翔千听说这事后,就故意嘲笑王尽美:“你一个堂堂的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竟然为三毛钱而折腰,丢不丢人啊?”
王尽美说:“这有什么可丢人的?只要为了革命,为了全天下的劳苦大众早日过上好日子,不用说折腰了,就是从我身上割肉,我也在所不惜!”
这是《“王大耳”的故事》中的“英雄气短”一段情节,我们从中既可以看到王尽美等人当时办报是何等窘迫与困难,更能感受到王尽美为了革命事业忍辱负重的高风亮节。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