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少年敬仰抗德英雄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11-06 09:15:00
王家胡同
德寇修建胶济铁路地图。
记述孙文事迹的石碑,后不知所踪。
王麟阁出生于高密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因聪慧好学,在私塾教室窗外偷学便能替别人写作业。先生特准他免费入学,后来他又考入高密县立高等小学堂。德寇对高密农民的侵害,未吓倒高密人民。种种震撼在王麟阁的心里埋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
家庭贫困窗外听课
私塾先生免其学费
王麟阁,曾用名王林肯,家谱中名为王书山(以字行)。1888年10月生于高密东北乡的王家苓芝村(现属朝阳街道)。当时高密县有12个“苓芝村”,其中“王家苓芝村”有两个:东王家苓芝村、西王家苓芝村。王麟阁为西王家苓芝村人。王麟阁的父母一生为农,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二弟名王书声,三弟王书勤。王麟阁与景芝李氏育有三女二子,大儿子王家奔、小儿子王家具。
王麟阁小侄子王家木介绍,王麟阁因家庭贫困,9岁才入本村私塾,但因农忙时得参加劳动,只有在农闲时才能进私塾读书。儿童时期的王麟阁天资聪颖,有志于学,成绩突出,为此亲戚朋友都愿接济他求学,期望他读书成名,光宗耀祖。
王麟阁的大侄子王家荣介绍,王麟阁从小就不服输,又犟又直,很有骨气,这脾气到老也没改。有一年冬,本村地主家的小儿子拿着糖去找王麟阁,让他替自己做作业,王麟阁正在河边搂柴草,扔下手里的活就写,而地主家的小儿子则帮王麟阁往家背柴草。待第二天上课时,私塾先生怀疑这份作业是抄袭之作,遂询问,才知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为,心里纳闷:那代写作业的孩子平时不在私塾上学,如何知晓作业里用到的知识?还写得文采飞扬,很有灵气。先生思索后又暗中观察,发现有一个孩童在教室外窗户下偷偷听课,远处的路口放着搂草的筐和筢。全神贯注的孩子起初并没有发现脚步轻巧的先生,一抬头,猛地看见先生站在跟前,着实吓了一跳,转身欲跑,先生一伸手把他拦住,笑眯眯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孩子看了他一眼,见先生和蔼可亲,便回答:“前边王家的。”
先生又问:“你家在哪里住?”孩子伸手指了指:“就在王家胡同头前边住。”
“哦,你愿意上学读书吗?”先生问。
孩子轻轻点了点头,先生摸着他的头自语道:“嗯,是棵好苗子,以后必成大器。”经过一番打听,先生得知这孩子叫王书山,字麟阁。之后,先生多次去王麟阁家劝说,王家人这才勉强同意让王麟阁去私塾念书,但由于贫困,父母无力负担学杂费,提出免费念书,先生点头答应,王麟阁这才得以上私塾。
王家木说,那年邻村一个富家子弟整天欺负王麟阁。这富家子弟个头高,年纪大,有蛮力,一般孩子不敢招惹他,再加上家中有些势力,孩子们背后都叫他“地老虎”。一天放学后,王麟阁联络了其他同学,待“地老虎”走出村外,伙伴们忽地一起冲上去,把“地老虎”摁倒在地,众人一顿拳脚把他好揍。
1906年,王麟阁18岁了,考入高密县立高等小学堂。
德寇入侵修筑铁路
地贱伤农人民反抗
早在本村读书时,王麟阁就耳闻目睹德寇入侵中国。1899年6月,德国山东铁路公司勘测设计人员抵达高密,开始勘路置标,修建胶济铁路。他们挖掘坟墓,拆毁房屋,强占民田。山东铁路公司不仅买地的钱少,又加上一些中间商从中剥削,高密农民的生存就成了大问题。
高密西乡农民孙文领导西乡人民积极对德斗争,108个村的群众公推孙文为领袖。孙文、李金榜、孙成书等率领3000多名村民,抬着土炮,带着土枪、红缨枪、大刀以及铁锨、锄、镰刀等,分三路出击,阻拦铁路施工。孙文领导的抗德斗争在高密西乡成燎原之势,山东巡抚袁世凯派重兵镇压抗德民众。由于叛徒出卖,孙文被清军逮捕并杀害。这是德国抢修胶济铁路以来,在山东受到的最大抵抗。这次斗争在全国反帝爱国斗争中占有重要位置。
抗德斗争震撼心灵
入同盟会改名王林肯
王麟阁曾耳闻目睹孙文抗德的事迹,深为其英雄壮举感动。他在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刚刚兴起,他便立即接受并拥护三民主义,走街串巷演说,张贴标语口号,参加游行等活动。后来,他又认真研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渐渐地,他的心里埋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
孙文死后,高密人民抗德斗争并没有结束。当地的老百姓和各种组织,又陆续坚持了多年,给德国侵略者和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迫使德国殖民侵略者认识到“中国衙门好欺负,而中国人民却是不好惹的”。在以后山东路矿交涉和经营中,德国侵略者不得不小心谨慎,将铁路北移,绕开高密西乡抗德斗争的村庄,施工时多留泄水桥梁和涵洞,使高密西部低洼区不因修筑铁路而壅水成患。同时,他们不在高密西乡设置车站等设施,并采取提高铁路占地补偿标准、组织医疗队免费救治受伤群众等措施,作出了一些让步。这是高密人民斗争的结果。
不久,王麟阁经老师邹秉绶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高密年龄最小的早期同盟会员之一。后来,他又因仰慕美国政治家、思想家和农奴解放者林肯,遂改名王林肯。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