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量用品记录农业发展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10-23 15:17:00
清代的米斗
解放前的米升
商殃方升
升和斗是用于计量粮食的容积量器,从秦汉到元代以后,升和斗逐步变大。后来,斗又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气。农村那些年,对分量大的东西,如粮食、柴草,都是用铁磅秤或大木杆秤称量,并分配。每个生产队都有橡胶制作的氨水囊,用来运送氨水。
升斗用于计量粮食 秦时定一斗为十升
升和斗是用于计量粮食的容积量器,木制,形状多为上口大下口小,也有上口小下口大的斗。升、毫升这些国际容积计量单位,和旧时称量粮食的升截然不同。
量是计量物体容积的器具,古代量器多用于计算农作物的多少,是商品交换和农业赋税的重要参照物。商鞅方升旧名商鞅量,为战国中期的青铜器,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商鞅方升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重要的珍品,该铜方升为战国时秦国商鞅监制的1升铜量器,通长18.7厘米,宽6.9厘米,深2.3厘米,容积为202.15毫升。《汉书·律历志》说:量“以度数串其容”,器自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升,进而证明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人们已认识到容量不是一个基本单位,由长度推导容积既准确又方便。商鞅方升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件标准量器,它的铭文也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商鞅变法的历史事实。商鞅在秦国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为130多年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奠定了基础,其影响极为深远。
《汉书·律历志》记载,秦国时,确定为一斗等于十升的十进位制,并一至沿用下来。还有石,一石等于十斗。
同样体积的米,由于成熟度、饱满度不同,重量就不同。据《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的换算,秦汉时,升和斗要小一些,一升折合202.15毫升,一升米约3两,一斗米约3斤;唐朝时,升和斗就大点了,一升折合600毫升,一升米约9两,一斗米约9斤;宋朝一升折合702毫升,一升米约1斤零5钱,一斗米约10斤5两。到元朝时升和斗就更大了,一升折合1002.9毫升,一升米约1斤5两,一斗米为15斤;明、清时,一升折合1035毫升,一升米约1斤5两5钱,一斗米约15斤5两。
石用来表官员薪俸 斗可形容人的才气
“石”还是古代官吏薪俸高低的标准,官位越高,所得石米越多。
明朝著名清官海瑞,初任福建南平教谕时,还未纳入品级,也就是说,这时的海瑞还不能算是明朝的体制内官员,所以,薪水低到女儿吃不饱饭而饿肚子。海瑞最高职位是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月薪六十一石米,当然,这是海瑞最富有的时候。
有的朝代还拿“斗”说事。晋代县令官俸有“五斗米”之说。《晋书》记载陶渊明清高,说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意思是不愿为薪水向权贵弯腰低头。谢灵运尝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可见,才气还可用“斗”量。以后,形容一个人有才,就称为“八斗才”。
铁磅秤有四轮推着走 大木杆秤要三人配合
那些年农村对分量大的东西,如粮食、柴草,都是用铁磅秤或大木杆秤称量并进行分配。
铁磅秤下面有四个轮子,可以推着走,能称1000公斤的铁磅秤,农村和城市都用;而能称量50余公斤的大木杆秤,则不是很常见。在农村生产队都有三四厘米粗的木杆秤,用来分配粮食等物,需要三人配合才能用。两人用木杠抬着木杆秤和秤下挂着的东西,一人看秤砣,这样配合才能称重。抬秤的两人须是个子高的青壮年,否则抬不起来。各生产队即便有铁磅秤,也须配备大木杆秤,因为有些东西不是在场院分配,而是在地里收获后就地分配的,如地瓜、玉米等,就必须用到大木杆秤。因为铁磅秤不方便搬运,而大木杆秤则方便拿取。生产队分柴草,铁磅秤则不如大木杆秤便利了。
氨水囊橡胶制成 农民发明氨水耧
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件特殊器具,用于运输、盛放液体,那便是用橡胶制作的氨水囊。那些年,几乎每个县都有一座化肥厂,由于受设备、工艺、技术各方面限制,只能生产液体态化肥——氨水。各生产队则只能用氨水囊把计划分配的氨水从县化肥厂拉回来。氨水囊有大号和小号,大号是大马车用的,小号是牛车用的。当抗旱紧张时,还用氨水囊拉水抗过旱,也算是物尽其用。为贮藏氨水,生产队还专门建有约二三立方米的氨水池。氨水呛鼻刺眼易挥发,贮藏时要倒上些柴油。柴油浮在上面,遮盖住氨水,氨水就挥发不了了。由于氨水是液体,在往地里施用时不方便,也麻烦,为此,农民还发明了专门的氨水耧,往地里施氨水。如果氨水施得不得法,一大片庄稼很可能就被氨水熏得几天不精神,甚至减产,严重的会死掉。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高、农民的需要,各县化肥厂争上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改为生产粉末状的碳酸氢铵,这是一大进步。
老葫芦做成瓢 舀面舀水方便
农家还有一样虽不大,但每天必用的器具——瓢。在院里的边边角角种上一两棵葫芦,结出的第一个葫芦不要摘,到了深秋,这葫芦已经老成黄褐色,摘下锯成两半,把瓤抠掉,就是两个瓢了。
瓢可用来当水瓢和面瓢。水瓢轻,平时就漂浮在水缸里,用水时,可随手抄起来舀水;面瓢放在面缸或面袋里,方便做饭时挖几瓢面粉。
瓢还充当量具。早年家里若来了亲戚朋友,条件稍差一点的家庭不一定有现成的米面,这就要去邻居家借。用什么借呢,一定是瓢。用多少,还多少,用自己的瓢借,再用自己的瓢还。不过,还的时候多数人家还回去的面,会比借时稍稍高出一点,以此表示感谢。
农村还有很多盛粮食或食物的器具,如盛放粮食的囤、瓮、缸;盛放干粮的茅囤、箢子、竹篮等。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