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潍坊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20 14:59:45
消失的城外大沟
◎齐鲁滨
早年间,昌潍大平原腹地的老潍县城周边的土地并不都是平整的,而是有着许多天然形成或有人工痕迹的巨大沟壑。从这些大沟两边侧立面的崖头目测,其浅的有两三米,深的有六七米甚至十几米。沟宽大都在十米八米,更宽的在二三十米以至更阔。有的沟是弯曲的一截,有的沟长长的绵延数里,一望无尽。
过去有“水大路”一说,应该就是指的这些沟。一种说法认为,有的大沟原来可能是古代各地联系潍县的官道大路。官道大路是公共用地,废弃后人们随意取土自用,日积月累,便挖成了后来的大沟。但多数大沟缺少人为挖掘的痕迹,只能归结于流水在地表冲刷而成。
沟的上边是大面积平整的台地良田,深赭色的肥沃土质,极适宜耕种各类大田作物。从地表向下挖掘一米左右,是暗红色的肥沃熟土,这是千万年来带有明显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痕迹的土层,是富含植物腐烂降解有机物质的、松软的、被反复移动过的土层,也叫文明层。再向下挖掘一米左右,挖出的土质颜色由深入浅发生了变化,土质变得紧密生硬,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层中带有不规则的像白线一样的纹理,这就是生土。生土中的有机成分贫瘠,不适宜植物生长,但生土用来和泥黏性更大,更适合用作建筑材料。再往下挖,土质变化更加明显,是一种土黄浅褐色的生土,含有更多的砂质,更细也更松散。继续下挖到四五米或更深,会发现这种土黄浅褐色的生土中掺杂着许多干勾石。这些质地不同的土层,恰恰在田地间那些巨大的沟壑竖立面沟崖中有显明的区分和呈现。
这些大沟在夏天的雨季极容易积水,每遇汛期,则沟满壕平,竟能发现随着雨水的聚积注入,会突然冒出许多不知来自何处的游弋其间的野生小鱼。也有三五相约的顽童赤身在水中嬉戏、凫水。到了晚上,这沟中似乎开起千万只蛤蟆的大会,蛙声一片,“咕呱咕呱”,此起彼伏。水退了,沟底更低洼的地方又会积留下一处处小小的水湾,水湾里会飞来红色的、蓝色的点水的蜻蜓和贴着水面疾速滑行的“担杖钩子”(学名水黾)。再晚些时候,那小水湾就成了家里养金鱼的孩子捞“鱼虫子”(学名水蚤)的宝地。过去“鱼虫子”在花鸟市场上有专门卖的,有活的,也有晒干了卖的,用纸包好,2分钱一小包,5分钱一大包。这样成包的“鱼虫子”方便捎带,在大城市还真见过街头有叫卖的:“鱼食!谁要干鱼食!”
沟崖的坡面间,多野生着与田间地头大不相同的更耐旱、更耐贫瘠、根须扎得更深、更牢固的植被,特别是一些多年生木本的长满了尖刺的“酸枣”,成了强固沟崖、阻碍水土流失的自然屏障。沟底、沟边为无主荒地,乡民见缝插针地利用其种些苘麻,种些蓖麻子,这些作物不容易被人偷摘。稍大点的地方会种些小米、豆子、高粱之类,因这些作物一般也耐旱涝贫瘠,且并不指望有多少收成,放任其自生自长便是。高粱不怕水淹,常见大雨过后,水面之上只露出高粱的穗头。
人迹罕见、荒草离离的大沟沟崖,其实也是探幽寻秘、充满乐趣的地方。春风里跑到沟崖上放风筝,很满意地看着自己扎的画的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风筝在这里飞得不再扎头,也很开心地看到远处天边飞成一条直线的龙头蜈蚣。站在沟沿上守望从麦田里垂直起飞的云雀,聆听这神奇的小鸟在空中歌唱。
最好玩的是只有在清静的沟沿上才能钓到的“丁当”(方言叫草蜘蛛)。这种执着地一动不动蹲在窝里等待更小的昆虫自投罗网捕而食之的奇特昆虫,被潍坊孩子捉去像斗蛐蛐一样让它们打斗。只有潍坊孩子才有地方捉“丁当”,也只有潍坊孩子才会这种玩法。可惜现在没有地方钓“丁当”了,只留在人们话语中用来形容懒人,还有一句潍坊话:“你怎么懒得像个‘丁当’?”
长年累月,人踩马踏车履碾压形成了道路。平常人们自然是走沟底的道路,特别是严冬,能够留几丝轻暖,躲避旷野中从北方渤海莱州湾吹来的凛冽寒风。下雨积水了就沿着沟上边的沟沿路走。那时读小学、中学每年要参加助农劳动,都是越过这些沟沟坎坎爬上爬下,顺着沟边田间地头的小路扛着、抱着、背着“麦个子”(捆成一捆的麦秆)、玉米秸来来回回往生产队的场院里搬运,累得不轻。我对这些地方至今记忆深刻。
早年间,出了东关东门外即是近郊,偏北往老一中方向,正东往烈士陵园方向,虞河东岸原昌潍师专与原昌潍医学院之间,城东南的草庙子都有几条自然形成的大沟。而出东关鸣凤门,往东南方向乐道院洋楼李家庄子那边走,更是一条既深又宽的大沟。沟底是一条宽大的土路,以前城里、东关的人出东关去乐道院附近,都从这条沟走。从工人新村小学的东北角开始,也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大沟成T字形与上二中的东西向的大沟相交,这条沟稍窄,但沟崖依然陡峭。
小学生放了学结队沿沟底小道步行回家,学生从沟底逶迤而行,老师站在高高的沟崖上目视护送。偶尔老师这一天没到现场,学生就不安稳走路,一路打闹而行了。有调皮孩子专门走沟崖上边,嬉笑打闹、奔跑追逐。我在二年级的一个同班同学玩闹中没注意从沟崖上摔了下来,众人大惊失色,赶紧去报告老师和家长,这是正式的“掉了沟里了”。
当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虞河两岸的沟壑土崖。虞河在由东往西流经乐道院北墙外的乐道村处,突兀地成90度急转弯扭头往北方流去,千万年的冲刷使这段河流两岸的土崖更陡峭矗立,近乎直立的土崖足有十几米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这些高耸的沟崖上挖有一排排的防空洞,蓝天下远远望去黑黝黝的洞口和土黄色的沟崖非常肃穆,充满着警觉和不安。据说那些洞是上世纪60年代构筑的人防工程。
潍坊周边有不少带“沟”的地名,如棘子沟、油房沟、南沟(南大街)、杨家沟、宁家沟等等,但更多的大沟没有命名。1969年秋后,潍坊周边的生产队平整土地,再往后是城市逐年不断扩延,铺上道路了盖上房屋了,这些大沟才最后消失了。
责任编辑:平小娜
潍坊日报社主办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020739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004号 新闻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4
新闻热线:0536-8196500 广告热线:0536-8196033 邮箱:newswf@126.com 潍坊国际风筝会
版权所有:潍坊日报社(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