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守护城市文脉,让文物“说话”——访青州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李亮亮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9-28 15:15:00

  他衣着简朴,笑容憨厚,永远背着一个绿色帆布挎包,光看外表,谁也看不出他是文物保护专家。多年来,他不忘初心,不负热爱,一直扎根坚守在文物保护第一线,用专业和敬业诠释着文物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他就是我市首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鸢都学者青年专家”、青州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李亮亮。

 

 ▲人物档案

   李亮亮,于2009年进入青州博物馆工作,从事文物工作14年来,组织参与了青州市历次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参与发掘文物3000余件。参与撰写了《陈介祺研究》《青州文明图典》《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青州市文物志》等书籍,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获省、市专业优秀成果10余项,获各级荣誉称号8项。今年,李亮亮获评2022年潍坊市“鸢都学者青年专家”,并成为我市首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鸢都学者”。

 
1
14年扎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一线,他是当地不可移动文物点的“活地图”

  记者见到李亮亮时,他正与同事在位于青州市邵庄镇的齐胡公墓保护现场进行日常巡查。“每次巡查时,除了要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周边的杂草清理干净,还要仔细查看这些文物的保护情况,是否有损毁,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是否有违建等,确保文物安全。”李亮亮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从挎包里掏出了洛阳铲,清理查看厚重的夯土层。

  据了解,在过去灿烂的文明中,先人留下的文物不知凡几,其中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上的具体遗产或遗址称为不可移动文物。青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悠悠千年岁月,也让青州这座城市拥有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据此前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青州拥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906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而对李亮亮来说,从事文物工作14年来,他早已对这906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的位置熟稔在心、念兹在兹,成为了当地文物点的“活地图”。

  “青州不可移动文物点多面广,有时到一处文物点来回就得两个小时,在早些年导航、卫星定位等设施设备还没有如今先进,遇到一些路况不好的地方,就只能全凭记忆、问路。一间老房子、一棵有特征的树,都成为了我们的路标。”李亮亮回忆道,为了能确定最佳路线,他甚至开始手绘草图,草图不仅一度成为了那时科里的“神器”,更是让他逐渐摸清了青州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

  2010年前后,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不断深入开展,为了进一步摸清当地不可移动文物家底,李亮亮与同事深入山区、田野,对青州辖区1569平方公里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深入了解。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与同事共同完成了青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总表以及青州市各级文化保护单位(潍坊市级以上)分布图,这不仅为当地不可移动文物建立了翔实的文物数据库,也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业14年来,他初心未改、历久弥坚。野外调查、考古发掘、更新史料……面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纷繁复杂,他始终坚持“俯下身子到一线去”,用双脚丈量广袤大地,凭双手拂去历史尘埃,让时间埋藏的秘密重见天日,令文明遗迹再现曙光。

2
获评我市首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鸢都学者”,用专业和敬业精神诠释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文物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物工作者则像是一条纽带,他们守护文物、传播文化,架起了从历史到当下的时空桥梁。

  在李亮亮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考古发掘日记,泛黄的页面已经被翻出了毛边。采访中,他翻阅着这本日记,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起那些由他参与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言语中难掩激动。

  “2009年,在青州市黄楼镇西楼墓地出土了一件元代龙泉窑青釉花口碟。”

  “2011年,在邵庄镇兴旺庄的一处战国墓中出土了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蜻蜓眼式玻璃珠,这件文物直径在1公分左右,外表镶嵌宝石,由西方传入,是早期丝绸之路的重要佐证,出土的文物虽然个头不大,但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意义。”

  “2011年,在邵庄西辛战国墓出土了丝织品,此次发现填补了历史上青州丝绸考古的空白。”

  从业14年以来,李亮亮组织参与了青州市历次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参与发掘文物3000余件。“多年来我和同事坚守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在一次次考古发掘中,我们完成了和古人的对话,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团。”李亮亮说,在守护文物的路上,他步履不停,这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能孤身置于野外,承受夏天热晒和冬天冷寒,能在工地上度过一个又一个看似重复的白天与黑夜。

  他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凭着突出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李亮亮对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见解得到业界广泛认可。近年来,他参与撰写了《陈介祺研究》《青州文明图典》《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青州市文物志》等书籍,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获省、市专业优秀成果10余项,获各级荣誉称号8项。今年,李亮亮获评2022年潍坊市“鸢都学者青年专家”,并成为我市首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鸢都学者”,硕果累累的光荣成绩背后是他一点一滴的付出。

3

组织参与文物保护体系建设,引导更多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发声”

  青州古韵深厚、文脉悠远,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保护工作任务复杂而艰巨。

  “历史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李亮亮告诉记者,为全力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多年来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参与组织文物保护体系建设,为当地文物保护单位打造了“文物安全天网工程”,通过安装智能安防系统,为文物的保护设置安全屏障。此外,还组织开展了真教寺、驼山石窟造像群、段村烈士祠等文物保护点的修缮工作,让一件件文物得到精心保护,让一座座历史建筑焕发生机。截至目前,由李亮亮主导实施各类文物保护工作已有20余项,累计申请国家及省级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

  在李亮亮看来,文物保护不仅仅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让社会多方参与其中也十分重要。为将文物保护全面向社会面深层推进,近年来,他积极引导更多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对志愿者、文化站点进行培训以及开展文物科普知识讲座等形式,让更多人认识文物、了解文物,让他们在参与中不断加深对文物保护的理解与重视。“文物是无声的,需要我们去阐释,替它说话,把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提炼出来、表达出来,才能让文物保护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李亮亮说。

  “择一事、终一生”,14年来坚守在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第一线,李亮亮深知肩上的责任和重担。“接下来,将以即将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进一步摸清青州的‘家底’,丰富青州文物资源,构建文物信息电子化资源库,对文物保护进行信息化管理。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文物的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群众去认识、了解文物,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为青州千年古城新崛起贡献一份力量。”李亮亮说。

责任编辑:庞珂

通讯员:张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