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乡野搜罗 笔耕不辍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9-04 15:14:02

  郭麐《潍县金石志》(局部),丁锡田小书巢抄本影印内页。(资料图片)

  郭麐在杨峡别墅孜孜不倦地整理乡邦文献,《潍县志稿·艺文志》中为他开写出了一串长长的写作书目。在郭麐的所有著作中,《潍县金石志》当属压卷之作,《潍县竹枝词自注》以俗语俚谚入诗,相比郑板桥的《潍县竹枝词》,语言更为生动,记述描写细致入微,反映风土人情更为鲜活。

  埋首整理乡邦文献

  呕心沥血编撰不断

  郭麐移家杨峡别墅后,走上了整理乡邦文献的漫长生涯,栉风沐雨地探寻,孜孜不倦地笔耕,真实地考据着潍县3000余年的历史文明,直至他穷而且老地离开了人间。有文献记载他说:“埋首穷乡,不与世接,种瓜剜菜之余,极思搜罗邑中文献于荒冢破寺间。断碑残碣,剥苔剔藓,往往而获然。”历史掌故、民间风俗、古迹地舆、乡谚俚语,无不进入他的著作。后来,《潍县志稿·艺文志》中为他开写出一串长长的写作书目:《潍县金石志八卷》《潍县金石遗文录一卷》《潍县古城考一卷》《潍言四卷》《潍方言八卷》《潍县竹枝词一卷》《望三散人感旧集一卷》《理丧杂纪一卷》《抱瓠老人诗集八卷》。这仅为大概统计,据今人发现,尚有《两汉北海郡国县摘案》《急就新编》等未录入。

  人生苦短,学海无涯,只《潍言四卷》一种,历经春去秋来6个年头才编撰完成。夜以继日地膏油,呕心沥血地劳作,著作等身,耗尽了郭麐的全部生命。仔细梳理这张人生“账单”就会发现,一滴滴灯下写作的烛泪,全都融化在潍县的土地上,浇灌着乡梓文化这一方园地。遍读《潍县志稿·艺文志》,书目之多,研究之专,内容涉猎之丰富翔实,郭麐为志中记载佼佼者。

  《潍县金石志》开先河

  十余年写十余万字

  在郭麐的所有著作中,《潍县金石志》当属压卷之作。搜集记载邑中金石物270余种,历时10余年完成。先是郭麐致力搜罗,四五年间得90余种,全为现存器物中搜罗而来。后经陈介祺补订,完成了这部达10余万字的志书,共八卷。

  《春韭园随笔》中记有这样一件轶事:“陈寿卿(陈介祺字)侍讲,予金石之文交也。不惜重费助余搜集潍上金石遗文,辑为八卷,已抄有成书。又屡以文物见赠,并附题记。”其中所赠古铜洗附记云:“同治乙巳,潍城北玉清宫后郭家庄土中出古洗四,其一作双鱼纹,盖汉制也。时郭君子嘉方辑潍上金石为志。赠之以备之一种。十二月五日壬寅。北海病史陈介祺记。”陈介祺家居不复出仕后,自号“北海病史”。同治乙已为同治八年,1869年,郭麐46岁,可知此前已经开始了这部《金石志》的编写,同治十年(1871),志书完成。

  书稿完成后,抄本传出,海内文人雅士称许有加。胶州金石学者柯凤荪(柯劭忞,字凤荪,曾客居潍县城)刮目相看,广为游扬。金石学家、户部尚书潘祖荫为书作序,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写下了书后跋语。

  潘氏序文中写:“(金石之学)要为实事求是,非向壁虚构则可信也。今郭君是志,一邑之金石,己得二百七十余种,非搜集之勤而能若是乎?”王懿荣则在书后跋语里记:“吾东(指山东,王懿荣为山东荣成人,故称)县志金石一门,往往阙略”“夫一邑之为地,其在天下古今甚微。建置沿革,风俗变迁,不必尽见诸经史,甚不如当时历斯土者之为详,故重有赖于金石。其不可无专志,审矣。今潍县郭君子嘉辑《潍县金石志》,余从胶州柯君凤荪处借读,其自序有云:‘摭历代之废坠,征一邑之掌故’,此二语者,得其要领矣。余故于段氏之《益都金石志》、许氏之《济宁州金石志》后,而窃幸郭君此书之成也。”

  一言中的。“淘尽黄沙始到金”,一部煌煌金石志书,匡史之谬,补史之阙,为潍县有史以来第一部金石专志。1932年,潍县成立县志局,修撰《潍县志》(成书时改称《潍县志稿》),其中《金石志》卷,全部以郭氏《潍县金石志》为蓝本,稍作增删,悉数收入志书之中。

  金石志为清代乾、嘉时期始出现的一种专门志书,据潘祖荫为郭氏书作序记述,当时海内仅为数家,又据王懿荣书后跋语,山东域内仅为3家,郭氏书占据了其中一席之地。《潍县金石志》为开海内金石志先河的著作。

  《潍县竹枝词自注》内容丰富

  语言鲜活反映潍上风土人情

  郭麐所著《潍县竹枝词一卷》,书全名为《潍县竹枝词自注》。取这样的书名,或是为了区别于清乾隆年间潍县知县郑板桥写的《潍县竹枝词》。全书短歌108首,在大部分篇什下附有简短自注。纵观全书内容,似是郭麐晚年之作。这样一册不足万字的杂咏诗卷,却是旧时潍县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长卷,风土人情、人文掌故、山川风物,几近囊括其中。

  郑板桥写的《潍县竹枝词》40首,文以人名,世代流传,脍炙人口。郭麐一介布衣,人轻言微,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潍县竹枝词自注》默默无闻,只作为档案性书籍,仅雅好者时有提及。改革开放后,随着潍坊“风筝城”之名的兴起,一首“一百五日小寒食”,唱遍白浪河两岸,诗卷名声大噪,人相传读。两相比较,《潍县竹枝词自注》以俗语俚谚入诗,语言更为生动,记述描写细致入微,反映风土人情更为鲜活。为诗人远行足迹记录,涉及更为广泛,犹以简短“自注”点石成金,幽默成趣,意味隽永。可媲美郑板桥的“竹枝词”吟唱。试举关于潍县北部沿海地域的两首为例,其一:

  近海编氓田产疏,半应灶户半为渔。

  几年方得余财攒,新添挨雁一炮车。

  自注:“近海穷民唯晒盐网鱼及木架铁炮曰挨车子者打凫雁为生。”这里所记为沿海稍南地带有大片芦苇,是雁群迁徙栖息之地,乡民以木车推铁炮放沙弹击雁群为生。将铁炮用芦苇伪装,慢慢“挨”近雁群,猛然放炮,以期有更多收获。故叫“挨雁”。不亲自实地考察,是很难得来此情此景的。另一首则有着更多的人文内涵。

  其二:

  七十老翁眼麻搽,登州钻蝮休更夸。

  大雪半天人半屋,梨花枪好说杨家。

  旧时,潍县北部别画湖的湖畔有空旷平整的场地,相传为宋元之际农民起义军女领袖杨妙真部的演武场。穷极无聊的严冬大雪天,盲艺人编为故事,说书为乡民取乐。钻蝮,学名盲鳗,产于登州海域,入中药可疗治眼疾。地理环境、人文掌故、地域风情,历历如绘,全在这首短短的小诗里了。

  21世纪初期,经地方文史工作者挖掘整理,《潍县竹枝词自注》重新面世。据有心读者统计,只今寒亭区(原潍县县城北区域)一区之内,卷内即记有8人:元固堤场司令、李金妻杨妙真,明张尔忠、孙出声、了心和尚,清朱若宾、李埕兄弟;记有15个地名:寒亭、固堤、徐干墓、双庙村、辛正村、大于河、禹王台、别画湖、官亭村、峰台村、白浪河、央子村、崔府君庙、晏子祠;记有3物:千佛碑、毅枣、高脚青萝卜;记咏史诗2首:顾炎武《潍县诗》、赵执信《寒亭诗》。

  与诗人“幼同塾”“长同好”的友人陈介锡为诗卷写下了短序:“子嘉一布衣,穷且老,平生知己贵人相继零落。埋首荒村,仅籍种树拾菜以自给。竟忘其困苦,唯爱惜及数百年前之故老遗事,甚至兵燹屡惊,室家沦亡,世有读其《一岁三哭》诗者,鲜不为之掩卷太息。而子嘉处变如常,杂咏益夥。即不知见《三百篇》为何如,然已泱泱乎一国之风矣!”

  古哲人有言:“人无痴者不可与深交,以其无真情也。”恰如其分的郭麐写照。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