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醉心访古 筚路褴褛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9-04 15:07:39

赵执信故居(资料图片)

徐干(资料图片)

  郭麐醉心访古。他考察典籍,求证地舆,两次跋涉不辞艰辛,终于实现了拜谒“建安七子”之一徐干之墓的愿望。洪福寺内古寺中,矗立着一座千年古碑,郭麐数次沿河而来,手制拓片,赶至城里与陈介祺切磋,终于考释成功。郭麐在寒亭驿站古老的墙壁上发现康熙时人赵执信所作小诗,遂答诗先贤,亦抒悲愁。

  循着记载艰辛跋涉

  寻找拜谒徐干之墓

  徐干,字伟长,汉末杰出学者。自幼勤奋好学,“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青年时即“《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先后为曹魏朝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中郎将(曹丕称帝前官职)文学掾,进入建安文人集团,被后来成为魏文帝的曹丕记于自己的著作《典论·论文》中,定为“建安七子”之一,极得曹丕赏识,“出则同舆,入则同席”。因专志治学,多次辞官不就,曹丕赞誉其“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文名鹊噪一时,有重要著作《中论》等传世,史书记载为“北海剧人”。

  北海,今潍坊一带历史地域旧称。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徐干染疾而卒。当地有多处徐干墓冢,仅是民间传闻,典籍记载仅为约略,且互有分歧。对于这位乡邦先贤,郭麐推崇备至。《中论》旧版前有序言一篇,后却湮没罕见,搜罗古籍发现后,郭麐让儿子续大亲手抄写,载于《春韭园随笔》中。考察典籍,求证地舆,开始了徐干墓的寻找。《魏书·地形志》“都昌县”下注说有徐干墓在此。一路风尘,不远20余公里,寻找到了昌乐县都昌镇。不过,这次寻找让郭麐大为失望,后来,他在自己写成的《潍县竹枝词自注》里这样写道:

  汉末彬彬徐伟长,相传有冢在都昌。

  寻来惜不知何处,唯见婆婆丁花黄。

  并自注说:“婆婆丁,蒲公英俗谓也。”

  郭麐没有就此作罢,查阅宋人写成的《太平环宇记》,又发现关于徐干墓的记载:“在潍州东51里,俗呼为‘博士冢’者是也。”“潍州东51里”粗略算来,距离杨峡别墅35余公里路程。乡间道路坎坷难行,荒草蔓生。路途中涉过多条河流。循着这一记载,不辞辛苦,徒步跋涉,终于在一个叫会全庄小村外的坡野里,实现了拜谒徐干墓的愿望。后又多次访古来此,并以诗记载:“鹤书屡却守清贫,文学早超七子伦。每过佳城低首拜,当涂高士汉遗民。”

  千年古碑谜团难解

  研究考释来龙去脉

  自大于河东岸的杨峡别墅沿河北行5公里,有一村名洪福寺村,旧有古寺,村因寺而得名。寺中矗立一千年古碑,地方志书引自郭麐所著《潍县金石志》,真实记载着这座古碑的原貌:“上首阳刻执仙乐者七像,中刻一佛,左右二菩萨,三像莲座。”“前后面计刻佛菩萨并执仙乐者二十一像,左右两侧及后面刻侍佛者男女僧尼九十五像,侍佛从者二十四像。碑文:北魏题刻七十六行527字,宋绍圣题刻十五行155字。(全碑)73字不可辨认。”历经沧桑,苔藓斑驳。多有佛像,俗称为千佛碑。因碑文中有“映房”字样,又称“映房造像石刻”,至于石碑的来龙去脉,却成为了一个千年难解的谜团。

  郭麐数次沿河而来,流连忘返。手制拓片,赶至城里,登门“吉金斋”(陈介祺斋号),与陈介祺相互切磋,凭着碑文中“北海郡”“下密县”等字样,断定“此北魏间物也”,因为再过几十年后的北齐王朝中,下密县的上属改称了“高阳郡”。碑文又载“伪宋沈史君祭酒”,这里的“伪宋”是指相同于北魏王朝时期,刘裕在江南建立的“刘宋”政权。至于宋绍圣题刻,他们断定文中“载”字为“再”字讹写,是北宋再修时“土人羼刻”。同时,还破译了“都维那”为僧人官职名称、“侍佛时”为下等僧人、再下还有“从侍佛时”等佛家语历史密码。通过他们考证,沿用至清朝末年的“潍县儒教乡”,北宋时就有此行政建置,乡下为保,保辖多村。碑文中的“高累村”(今寒亭区高里街道高里村),就是“北海县儒教乡石人子保”下属的一个村庄。

  来龙去脉,真相大白。考释完成,快何如哉。后来郭麐写下这样的诗句:

  映房石出渏东崖,一幅丹青好画材。

  记得阎衣与吴带,大都根底此中来。

  寒亭诗答赵执信

  低首徘徊道悲愁

  寒亭,历代为潍县城北重镇,夏代寒浞在此建都,称寒国,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时,降国为亭,古国皆立亭为标志,始有“寒亭”之称。明、清时期,为县城东北通往莱州府驿道上的驿站,传递朝廷命令文书,送往迎来过往官员。作为有着上下3000年历史的古迹,自然是郭麐访古不能错过的。几百年过去,当郭麐到来时,这里依然鲜花着锦的兴旺,店铺林立,客贾如流,甚至妓院勾栏,灯红酒绿。然而,也有人在这里留了一腔悲绪的愁怀。他在驿站古老的墙壁上发现了一首题壁小诗:“落叶将飞雨,灯下无那听。寒衣添几许,明朝宿寒亭。”为康熙时人赵执信所作。

  赵执信,青州(今属博山县)人,生于清康熙元年(1662),出身书香门第,18岁即考中殿试二甲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在京师居官十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佟皇后凤驭归天,竟忘记了是在“国恤”期内,他应好友洪升之约,观看了洪升自己编写的《长生殿》杂剧搬演。这下不要紧,一桩“大不敬”罪,断送了这位风流才子的仕途,时人有“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的说法。罢官当年冬天,赵执信离开京师,写下《出都》一诗:“事往浑如梦,忧来岂有端。罢官怜酒失,去国觉天寒。”自此心灰意冷,浪迹江湖。

  大约,赵执信就是在这种心境中向寒亭走来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低首徘徊中,郭麐以诗还诗,这样回答着这位师辈先贤:

  暮雨银筝听未阑,西风黄叶落将残。

  诗人自是客衣薄,却疑寒亭特地寒。

  背面敷粉,皮里阳秋。他用这样的方式道尽了天涯沦落远客的一腔悲愁之绪。赵执信地下有知,该作怎样的感慨?

  管中窥豹,以上所举仅为郭麐访古之一斑。筚路蓝缕,风尘仆仆,足迹遍及了潍县境内的所有古迹之地,甚至带上只有十几岁的儿子续大到过太公堂、茁山、明宗山、麓台等处访碑问古。然而,没有人知道,更沦落的人生命运已走近了这位痴心不改的“探索者”,请看他令人心酸的“夫子自道”:“柴米那能一一俱,归村三日暂枝梧。山妻连夜催刀尺,慈母小园捡菜蔬。冷雨凄风天气变,残花落叶径庭芜。明朝又欲赴城去,拟卖古琴换女襦。”志书里“不入城市者六七年”的记载,恐是极言之的形容了,生活是容不得郭麐不入城市的。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