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兄弟播撒革命火种(三)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8-28 16:23:39
王翔千
王振千
李殿龙
王翔千、王振千兄弟在青州接力播撒革命火种。王翔千在山东省立第十中学的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阅读进步报刊,组织学生排练新剧。王翔千回济南后,王振千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赞助青年团的工作。王尽美多次到省立十中做演讲报告,常由王振千陪同并主持讲话。
王翔千以国文教员身份 大力发展党团组织
牛瑞庭回忆:“1923年益都(青州)就有了党团的活动,由王尽美、王翔千、王振千等从(省立)十中学校开始的。”
王尽美1922年至1925年之所以多次来省立十中从事革命活动,一是因为学校地位非同一般:省立十中是20世纪30年代之前潍坊一带唯一一所省立中学,在此宣传革命影响面大;二是因为王尽美与省立十中国文教师王翔千、王振千兄弟俩有一层亲戚关系:王翔千妻子的姑姑是王尽美的婶母(王辩《卓越的拓荒者——王尽美同志》);加之三人志同道合,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王翔千是诸城的新派人物代表,和其弟王振千被誉为“诸城才子”。1922年王翔千由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山东区支部组织部工作。女儿王辩曾撰文回忆父亲“那时奋起打破一切旧传统,精力饱满地活跃在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中,成了最引人注目的人物”。1922年10月,受中共山东区支部的派遣,赴青州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团组织。此时王翔千的公开身份是济南育英中学的教员,为便于工作,便与在青州省立十中任教的弟弟王振千对调教学。王翔千一向雷厉风行,一到十中,便迅速开展工作。
据学生刘序功回忆:“王翔千老师给我们上课时,他第一堂课的开场白就说:‘今天我到十中来,不是来教书的,是来征求同志的。’”他说这话,同学们都很惊奇,全神贯注地望着他,只见他身穿棉布长袍,头发未理,胡子未刮,口唇红厚,颇富感情。王翔千授课内容更是新颖,再不是过去国文课那一套,而是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发的第一篇讲义便是“阶级斗争”,听了王翔千的课,学生们的知识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思想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王翔千引导学生阅读新报刊,关心国家命运。向学生介绍进步书刊,像《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铁路工人周刊》等;大量新书刊涌进校园,像《独秀文存》《胡适文存》几乎人手一册,《向导》《中国青年》《新青年》也多有订阅,广泛传播。王翔千还指导学生成立“新剧社”,编演了许多生动感人、富有教育意义的新剧。由于王翔千的组织和示范,省立十中编演新戏蔚然成风,每星期六或节假日学校都会组织。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新思想在群众中广为传播,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据学生马永祯回忆:“王翔千老师到来以后,组织学生成立‘新剧社’,他任编导,排演新剧,宣传革命思想。学生思想十分活跃,关注社会人生问题,寻求革命真理。信仰三民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还有人信仰杜威的实用主义。参加政治活动的,大都信仰马克思主义。”
王翔千一方面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更注意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1922年冬,经王翔千介绍,十中进步学生、广饶人李殿龙(李耘生)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潍坊一带第一名团员。李殿龙又发展同班同学刘俊才(刘子久)加入青年团。不久,又发展卜荣华、赵文秀、王元昌、刘德峻、刘序功等入团,从而建立起团青州小组,是潍坊一带最早的团小组,李殿龙任负责人。至此,青州有了团的组织和团的活动。
据学生刘俊才回忆,“我们的团组织受济南领导,和王尽美联系”,“李殿龙还经常写信给王尽美,从济南弄些革命书报来读。”在信中,王尽美讲述革命道理,介绍进步书刊,指导团的工作,“从王尽美的来信中,我们受到了不少教益和启发。”“我入团后,王尽美曾写信给我,叫我去苏联东方大学学习,这一机会难得,但当时我家庭经济窘迫,难以为我筹足一百块大洋的路费,就没去成。”
1923年春天,王翔千重新回济南任教,其弟王振千亦回青州任教。王翔千在青州虽然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却把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在潍坊大地,他成为青州党团组织的奠基人之一、青州地方党团活动的先驱。
王振千回青“接棒” 教育学生彻底革命
王翔千走后,王振千深受哥哥的教育和影响,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他利用课堂主阵地和丰富的课外活动,继续在青州宣传马克思主义,赞助青年团的工作,后经中央特派员尹宽批准,成为超龄的“特别团员”。团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常在王振千家中举行,他的家成了青州团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央领导人到青州视察工作也常在王振千家中居住或落脚,王振千为青州党团组织的创建和组织革命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做了大量工作。王尽美数年间多次到省立十中演讲、作报告,宣传革命思想,组建党团组织,常由王振千陪同并主持讲话。王振千同王翔千一样,是学生革命思想的启蒙者、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
谈起王振千对革命的贡献,学生刘书琴回忆:“他的革命活动绝不是短短几句话能够说完的。为了宣传革命,他积极提倡现代话剧,组织小车工会,针对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组织工人罢工。为了革命,他召集团员在家中集会,团员经济有困难他慷慨解囊,和校内反动分子作殊死的斗争,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爱戴。上级派干部来校视察,振千老师不避艰险,掩护他们,使得工作顺利进行。他给全班同学讲话,感动得大部分同学痛哭失声。可惜我没有生花之笔,不能追述振千老师的革命行动于万一。但仅此简短数语也可窥见振千老师对革命的贡献。”
学生阎康侯回忆:“王振千老师是我教职员中思想最先进的人,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人。在他给我授课的两年多时间里,在耳濡目染中,我受到了很大教育。”有一次,王振千以王安石变法和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的失败,教育学生改良主义是不可取的,彻底革命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他说:“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清末康梁为首的戊戌变法,都是昙花一现的历史泡影,都在短时期内失败了。为什么呢?第一,在酝酿时期没有形成坚定的实体,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只是当时的少数头面人物坐而论道,就想一哄而起,缺少群众基础。第二,只依靠当时少数当权人物的向背,由皇帝的一道命令即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忽视了在思想认识问题上还有强大的反对派。第三,最基本的原因在于变法的指导思想上是改良主义的产物,不是革命运动,我们不否认他们要改变的是社会的弊病,也不否认倡导变法的人是爱国志士,但不从彻底革命观点出发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不会成功的。现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上还有些似是而非的改良主义论调,如什么‘联省自治’呀,‘好人政府’呀,‘轮流执政’呀等论调,更不值一驳。至于据地自雄的大军阀,做统一中国的迷梦,更是祸国殃民的鬼话,让他们带着迷梦进棺材里去统一他自己吧!总之,改良主义不可取,彻底革命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你们都是青年人,任重而道远,愿诸君努力吧!”
最后几句话,竟成了王振千的临别赠言。不久后的1925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夜,团青州支部王元盛、冀三纲、刘书琴等团员联合四师、甲农等学校数十名学生以“非基督教大同盟”的名义,将传单贴满大街小巷;翌日,又将传单、标语撒在正在举行圣诞节活动的教堂内外。教会大为震惊,密告系“赤色活动”,王元盛、冀三纲被通缉,校长和指导主任被撤职,王振千被解聘。为免遭厄运,王振千化装成农民,用手推车推着老母,挈妇将雏逃走了。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