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二)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8-28 16:21:14
王尽美
《山东劳动周刊》
王尽美考入省立一师(资料图片、绘图)
王尽美出身诸城贫农家庭,立志于教育救国,考入省立第一师范。五四运动爆发后,王尽美组织同学们游行集会、发表演说。他参与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此基础上秘密成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受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派遣,王尽美、邓恩铭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立志就读师范 拯救同胞思想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字灼斋,1898年6月14日出生于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进地主家塾作陪读,1910年进大北杏村村塾读书,1912年转进本村初级小学四年级,品学兼优,被指定为大学长,并免除学费。1913年升入枳沟镇高级小学,是唯一的免费生。1915年高小毕业后,失学务农。
牛志伦是曾担任过中共省立四师支部书记的牛瑞庭之子,他和王翔千的后人王肖辛先生和王小莹女士都曾撰文提到:1917年秋冬,王尽美曾为一名冯姓书商雇佣挑书,辗转至青州城东圣水村魏嵋家,结识老同盟会员魏嵋老先生,特赠与两本书为念,其中一本为1917年上海锦章图书局影印的儿科医书《增补幼幼集成》,至今仍珍藏于魏嵋重孙魏国顺手中。1918年,王尽美再到青州,投奔在山东省立第十中学(以下简称省立十中)任教的进步教师王振千,内心革命的火种开始点燃。此二事确凿与否,待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王尽美志在读师范,振兴民族教育,他在文章《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中说:“当我之入师范,对于师范教育本抱有极大的希望、无穷的信仰……师范学校是教育的中坚,师范里一位学生就是发达教育的一个孢子,将来能把我四万万同胞的腐败脑筋洗刷净尽,更换上光明纯洁的思想……”
当闻知省城有官费学校可报考,于是在亲友的支持下,王尽美于1918年8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各种费用全免的位于济南的省立第一师范,进入北园分校预科班。
起草《罢课宣言》 组织学生爱国游行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消息传到青州,省立十中师生群情激愤,民族大义的怒火迅速燃烧。在进步教师王振千、王其惠等人的带领下,省立十中迅速联合省立四师、甲种农校、守善中学、县立东关高小等多所学校师生,走上街头,组织各界群众上万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法庆寺游行集会。会上成立了“青州学生救国联合会”,学生登台演说,写下血书,致电北京政府,坚决拒签“二十一条”,大会充满了不可遏抑的悲壮气氛。会后“学联”组织宣传队,分赴邹平、长山、桓台、临淄、博山、博兴、寿光、广饶、潍县、临朐、昌乐、昌邑等十三县,协助当地组织游行示威,举行演讲,抵制日货,奔走呼号,进行爱国宣传,大大提高了青年学子和广大群众的觉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青州及周边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而此时的济南,爱国学生更是奋起响应,21所中等以上学校组织起来,成立济南学生联合会,王尽美被推选为北园分校代表,为联合会起草了《罢课宣言》,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组织演讲,他号召各界民众,“在国家存亡、土地割裂、千钧一发之际,凡有血性的爱国男儿,应当一起奋起良心救国,誓死力争!”(李澄之《回忆五四运动在济南》),听众每每感动落泪,强烈的反日怒火和救国热情被激发出来。暑假,王尽美回到家乡大北杏村,联络当地学生组织反日会,发表演说,抵制日货。
三人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11月,省立一师的王尽美和省立一中进步学生邓恩铭等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这是一个介绍革命思潮的读书会性质的团体。在济南任教的王翔千积极赞助并参加了学会的各种活动,应邀给他们作演讲。王翔千跟王尽美、邓恩铭志同道合,他们尽一切努力,希望把进步青年争取到马克思主义思想这边来。
1920年下半年,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在济南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山东省第一个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组织。关于研究会的成立过程以及王翔千跟王尽美的亲密关系,王翔千之女、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王辩(黄秀珍)曾经回忆:
王尽美、邓恩铭和父亲经过酝酿,决定发起成立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使最坚定的青年团结到一个正确方向上来。王尽美同志是莒县大北杏村人(现属诸城),当时在一师上学,他的老家和我们家相距不远,在济南彼此经常接近。在发起创办“励新学会”的各种活动中,尽美和父亲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父亲常说,在他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受到尽美同志很多的启发和帮助。父亲的耿直不阿的性格,往往使人感到有点狷狂孤傲,难与共事,但他对比他年轻十岁的王尽美同志却始终是衷心佩服,情同手足,不管王尽美同志对他提什么意见,他都能毫无保留地心悦诚服。他对王尽美同志的革命情谊,贯穿在他毕生的言行中,给我们后代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尽美同志和父亲亲如家人,经常在我们家聚会密谈,以致曾经引起我们的母亲,一个家庭妇女的怀疑不安。她有一次向祖母反映:“那个大耳朵的天天来,嘁嘁喳查的不知道有什么背人的事。”她哪里知道这是在筹划有关国家人民前途命运的大事……
那时创办的山东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刊物《劳动周刊》就是父亲主编的。我还记得,父亲曾用一块白粗布缝成一个挎包,挎包上斜镶着一条红布,上面写着“劳动周刊社”的字样。他就是背着那个袋子到印刷厂下稿,也用它装上印好的刊物,亲自到大街上去宣传销售。
出席党的“一大” 任山东区支部书记
1921年春,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秘密成立,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五人(一说八人)。从此,山东境内开始了有领导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此时,王尽美、邓恩铭就到过青州,与城东圣水村魏嵋一家接触,进行革命活动,当时在益都蚕校任教的魏嵋及其次子魏复中、长女魏复丽,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参加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曾担任过中共省立四师支部书记的牛瑞庭,原山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党史专家陈锡德,原青州政协副主席隋同文,文史专家刘传功先生均有此说。1921年7月,受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派遣,王尽美、邓恩铭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闭幕,王尽美、邓恩铭回到山东,在党中央代表的帮助下,中共山东区支部正式建立,党员10余人,王尽美任书记。
作为省立一师学生,王尽美公开宣扬“罢课乃求学之好机会”,成了校内外闹学潮的急先锋,常在夜间翻越校墙从事革命活动,是一个“危险分子”。1921年冬,王尽美在学校壁报栏写了一篇《饭碗问题》的讽刺文章,揭露反动学监们为了饭碗四处钻营的伪善面貌,触怒学校当局被开除。从此,脱离学生生活的王尽美走上了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