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大一新生,记得带上这份“心理行囊”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8-21 11:06:27

  临近九月,大一新生很快就要踏入大学校园,在收拾行装的同时,如何带好自己的“心理行囊”呢?对此,记者联系到了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翟秀芝。

  1.正确认识角色改变

  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平时深得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但是在大学里(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要重新排定位次,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所以,适当地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放松捆绑自己精神的绳索,以开朗的心态投入大学生活。

  2.有效进行自我评价

  许多同学考进大学后,发现自己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了,这种“失落”感的造成是因为进入大学后,竞争的内容不再仅仅是学习成绩,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在这种比较之下,有的人会因为低估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使自我评价过低,造成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更有甚者会为了避免挫败感而封闭自己。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也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3.主动适应全新环境

  有些新生在心中将大学过于美化,面对现实校园而产生了失落感。因此,要面对现实,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人的能力与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学新生还应该主动接触社会环境,勇敢地走出“象牙塔”,到校园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有目的地进行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认清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实际位置。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异质化”程度很高,地区的差异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学会承认各自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要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自我为中心。

  5.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绝大多数由父母包办打理,等到上大学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要开始学会独自处理了。刚入大学的新生,首先应学会打理日常生活以及对钱财的管理,要独立计划如何进行消费,还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的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

  从中学进入大学,在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未适应新的环境之时,难免会有些不舒服的感觉,不必为此而焦虑。但是对新的生活多一些心理准备,一定会适应得更快、更好,希望能够通过以上这些内容,使大学新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早日适应大学生活。

  统筹:李中伟 陈晓芳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路欣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