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潍坊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17 09:37:00
姥爷的百味人生
◎姜程
“有容,德乃大”,77岁的姥爷每逢讲起他求学、参军、务农的生活往事,我的脑海中便不时浮现出这句话来。
听姥爷讲过去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家国情怀的追忆,更是一种精神的再现与传承……
20世纪40年代,山东境内胶济铁路谭家坊站,姥爷的故事就从这说起。
谭家坊站往南不足二里路,有个名叫北魏家庙的普通村庄,村里最前边一条街北侧,有户干净结实的普通院落。这,就是姥爷的出生地。
姥爷自幼聪慧,家人就把他送到学校。1960年,姥爷读完完小后,本应到位于谭坊公社的益都十五中读书,但因成绩优异被选送到当时全县四所重点中学之一的益都四中。
在当时,按照规定,姥爷每月能领到27斤左右的粮食补助,当时谭坊公社干农活的社员每人每天才只有3两8钱的干粮。姥爷深知家庭的困难,自己挨饿把饭攒起来,周末捎回家给父母吃。尤其是吃白面馒头时,孝顺的姥爷饿着一口也不吃,在寒冷的冬天,饿得自己头晕眼花……但看到年老体弱的父母吃到白面馒头时欣慰的笑容,姥爷觉得挨点饿值了。
1962年夏,还有一年就初中毕业,益都县统一要求学生回到原籍就近读书,教师回到原籍就近教学。姥爷从郑母公社的重点中学回到了谭坊公社的中学当了一名插班生,数学、化学等课程没有学好,最终没有考上中专。
毕业后,姥爷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决定复读一年。经过一年苦读,在班里成绩遥遥领先。1964年,考试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天气炎热,班主任郭老师同意大家回家自学,约定好按时到谭家坊火车站集合去考试。但是由于信息传递的差错,老师没有给姥爷报上名。姥爷看着熟悉的同学们一个个上了火车,火车缓缓远去,姥爷孤独地站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眼泪早已经流过脸颊,沾满了他的脖颈……
1968年3月,怀着对部队的憧憬,作为村小学老师的姥爷,参了军。1970年春,姥爷复员回到家乡,开始了学木匠的生涯。姥爷的姑父、姨父都是好木匠。姥爷分家时,分到一坛子地瓜干,从中省出了一半,拿到河西集上去卖了钱,然后又到集上去买了一把木折尺、一把斧子和一根锯条,跟他的姑夫借了个墨斗子、一把凿子,凭着在校学的物理基础知识,自己在家敲敲打打地干起来。
由于心灵手巧、从不耍滑头,姥爷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他的手艺活就像他的为人那样朴实忠厚,姥爷做的家具结实耐用,刻的花纹美观大方。至今姥爷打的家具,仍在别人家里用着,有的甚至超过40年。
1977年冬,作为生产队长的姥爷向公社提出分产到户的要求。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未实行,公社不同意,姥爷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几个回合下来,公社最终同意。于是姥爷会同村里的其他干部,细致谋划,把村里的土地、农具、牲畜、劳力等合理搭配,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冬天下来,小组分好了,姥爷也瘦了一圈。第二年开春,乡亲们一改昔日懒散的场面,早早地开播备耕。从那年起,这个村里再也没有出门逃荒的人。
2012年,山东省统计所有当过民办老师的人的从教时间,每干一年,每人每月可以领取20元的补助。因为年代久远,无档案可查,全靠自己报,只要有两个证明人签字就行。姥爷的证明人——他的学生,让他多写几年,但姥爷执意如实填写,姥爷说:“做人要坦荡,不能多占国家的便宜。相比于钱,内心无愧、踏实平安才是最重要的。”也许,这也是姥爷的忠厚吧。
作为他们那一代村里的文化人,姥爷至今保留着多年的习惯:为乡亲们免费写春联。每年腊月时节,街坊邻居们揣着红纸,来找姥爷写对联,不为别的,因为这是他们的“年味”。姥爷总是乐此不疲,戴上老花镜,对联还是那些老对联,最常写的一副自然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听着姥爷的故事,我为姥爷屡屡受挫时豁达宽容的人品折服。
罗素说,生命就像一条河,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既有狭窄而湍急的上游,又有宽阔而平静的下游。站在历史的长河边,涛声隐隐,上善为先。
责任编辑:平小娜
潍坊日报社主办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1020739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70502000004号 新闻许可证编号:37120180034
新闻热线:0536-8196500 广告热线:0536-8196033 邮箱:newswf@126.com 潍坊国际风筝会
版权所有:潍坊日报社(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