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灾后村庄搬迁河道填平(五)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6-15 14:50:39

位于今景芝镇仉岗村北的古浯河(运粮河)南岸河堤至今仍清晰可见。王玉芳 摄

王玉国介绍,这片高台地就是汉代“芝盘城”所在地。王玉芳 摄

  当地人将临浯境内的浯河叫运粮河,足以说明其漕运的历史功能。今天,虽然运粮河已沉睡在了地下,但轮廓、位置还在。宽阔平坦的河床、那道高2米-3米的原运粮河堤岸在临浯境内清晰可见。人们在河床上耕种、收获,大小村庄散落两岸。

  浯河故道挖出白酒 各村名因漕运而生

  酒因水而美。景芝酒源于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兴盛于北宋,历史如此悠久,浯水功不可没。“三产灵芝真宝地,一条浯水是酒泉”,一副楹联道出了浯水与景芝酒的渊源。

  《山东一轻工业志》载:浯河水质清洌,深处藻萍映绿,浅处水净沙明,游鱼相戏,鹬蚌相争,河畔多生灵芝。汲水烹茶,茶香浓郁;引流酿酒,酒味芬芳。上世纪90年代初,经山东省地矿局分析化验,景芝水(浯河水)里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检验报告称:景芝送检的水质,达到国家矿泉水标准,被确定为“天然饮用矿泉水”。

  据说,上世纪70年代填河造地时,在今景芝镇芝泮村西,浯河拐弯处行船“支牌”码头附近,村民挖出的古船上装有两个大泥坛,内有残存液体,竟然酒味浓郁,想必是行船从景芝装运白酒返回途中在此沉没。

  在高家庄村后的“粮湾”码头处同样挖出了古船和桅杆。高家庄村79岁的老支书窦连琪回忆,早年的“粮湾”长约80米、宽约70米,深约3米,“粮湾”是古时运粮河上的一个转运码头。

  在临浯,上了岁数的老人都能讲出不少关于运粮河的传说故事。前些年,在石家埠村前、高家庄村后的运粮河北岸,有一种牛蒡的农户在打牛蒡沟时竟打出很多古钱,从唐到宋,其中有徽宗赵佶御书瘦金体的崇宁通宝、崇宁重宝等;还有村民在运粮河捡到锈迹斑斑的宝剑。

  就连芝泮、笔墨、河套等村名,也都是由运粮河衍生而来。

  芝泮村80岁的赵立南早年一直担任村干部,他说,楚汉战争时期,芝泮村西叫“支派”的小码头,是运送粮食、物品装卸地,大量的运粮船要在该码头支取号牌,类似通行类的凭证,时间久了,为了方便活计,就在那里盖上了房子,繁衍生息。村名先称“支牌”,后演化成“芝畔”“芝泮”。据资料记载,汉代就有“芝盘城”。

  小河套村是因为运粮河在此地形成了一个河套而得名;笔墨村的村名也是居住的人在“支派”码头负责执笔记账,是舞文弄墨之人,形成村落后遂取名“笔墨”村,后曾叫民主村,现在分东笔墨、中笔墨和西笔墨3个村。

  堰浯入荆惠及两岸 合流后新河称渠河

  “堰浯入荆”工程改变了浯河的命运,一条充满活力的“渠河”由此诞生,成为安丘、诸城两地的界河。

  上世纪70年代,在浯河上修“大寨田”时,村民在院上村前的古河底挖出一块石碑,上有“浯河”字样,表明古时候浯河是从东古河村、西古河村之间向北,经临浯村东南景芝村西北流入潍河,且水量丰沛,可以通航。

  “堰浯入荆”后,浯河水进入荆河,浯河水量远远大于荆河,由于合流后的新河是开渠引水而成,称“渠河”。浯河下游改道且成为“渠河”以后,中、上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叫“浯水”“浯河”。

  安丘市石埠子镇召忽墓前有一块“齐召忽墓”碑,是清雍正五年(1727)安丘人马长淑、李文敷、徐天祥和诸城张雯等人所立,碑上有诗为证:“姑幕城西召忽庄,高坟犹在未全荒。生臣业遂雄风有,烈士名留浯水旁……”召忽墓与渠河相距一二公里,而诗中说“烈士名留浯水旁”,而不说“渠河旁”,说明那时还叫“浯水”。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邱锡光(嘉庆六年辛酉科山东乡试解元,诸城人,一说安丘人)所写《游批峡峪记》一文中,说在披甲峪能“南望浯水如匹练”,句中用“浯水”而不是“渠河”。《考古》杂志1963年第10期刊载了山东省博物馆的《山东安丘峒峪、胡峪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其中有一幅遗址位置图,在今天渠河的位置明确标注“大浯河”。

  而浯河上游段,特别是今天沂水县境内的那段,至今称为“浯河”。

  今天的渠河全长100余公里。从太平山下到景芝古河村,长75公里,属于古浯水河段,占今天全部渠河河段的四分之三,所以,“渠河”可视作古“浯水”。从古河村到诸城石桥子镇都吉台村之间的人工开挖河段,长6公里;从都吉台村到潍河入口处“借用”的古荆水河段,长19公里。尽管这25公里是名副其实的“渠河”,但南岸诸城一些村庄的人们至今仍然习惯叫荆河。

  运粮河道填平造地 临浯境内浯河消失

  古时的临浯运粮河(浯河),繁忙季节,沿着蜿蜒东进的浯水,船帆浩浩荡荡,往来运输粮食或其他货物。船楫往来,波光帆影,渔火闪烁,满河生机。

  今年83岁的张培义从事水利工作37年,从临浯水利站退休。据他介绍,临浯运粮河西起古河,东至伏留,全长16公里,河床宽300米。为防止汛期河水泛滥,上世纪50年代在老河床上开挖了一条子河。1974年一场大水,因部分河道阻塞导致运粮河两岸多个村庄受灾,墙倒屋塌,损失惨重。1976年,临浯公社党委决定根治运粮河:从两岸取土将河床填平造地,再沿河挖一条干渠引水,分流灌溉沿渠农田。

  这一年,安丘县委县政府把这一工程列为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项目。秋收结束后,公社党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程指挥部,下设4个营、16个连,连下设排,排下设组。同时抽调供销社、铁木厂、粮管所、机关、医院、学校精干人员组成了后勤保障组、通讯报道组,打响了“改造运粮河战役”。当时小推车是最先进的工具,但是人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运粮河改造工程规模之大、战线之长、动用人力物力之多,当属临浯农田水利建设史上之最。

  那次洪水过后,运粮河的河道被填平造地,临浯境内的浯河就这样完全“消失”。

  一条消失了的河流是一段封存于地下的历史文化。国内学术界把消失了的隋唐大运河称为地下文化长廊,那么,临浯的浯河也应该是一条“地下文化走廊”。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