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高考服务攻略|考后综合征,你中招了吗?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6-13 09:01:19

  今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考生们封闭了多年的“小宇宙”迫不及待地想要爆发:通宵游戏刷剧、无止境的逛街吃喝……成了高考后生活的写照。各位考生,请慢些放飞自我,谨防“考后综合征”。那么,什么是“考后综合征”?高考后常见异常心理状态有哪些?对此,记者联系到了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董军。

  1.什么是“考后综合征”?

  大考(如中考和高考)后由于压力骤减,考生过分放松自己,使得生活作息等与考试前产生巨大变化。同时,处于等待分数、填报志愿、等待录取等一系列应激事件中,考生的心理起伏巨大。双重应激条件下,若调适不当,考生会出现损害身心的各种状态,这就是“考后综合征”。

  2.高考后常见异常心理状态有哪些?

  ①放纵型心理

  “高考考完我最大,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苦日子熬到头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自己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有的考生一睡好几天;有的考生尽情玩乐,打游戏、喝酒,通宵达旦;甚至有些考生还染上一些不良习惯,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报复性娱乐,持续的昼夜颠倒,考生的生物钟被打破,身体健康很容易出问题。等进入大学后,因暑假过度放松而跟不上大学紧张的学习节奏。

  ②焦虑型心理

  “是不是只有我上不了大学?”

  许多考生在考试后会出现患得患失的状态,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往往期望值比较高,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因未来的不确定而变得焦虑。有些考生会出现由焦虑到失眠,再从失眠到抑郁等。尤其高考后考生父母对考生的态度和要求发生了变化,家人、朋友、亲戚等关心关注的点都放在分数上,这种焦虑更加明显。虽然反复对照答案,仍无法确定自己的分数;反复参照已往录取分数线,仍不能确定自己能考上,越担心就想得越多,想得越多就越担心,陷入一个死循环无法自拔。这种情绪在原本心理素质不强、具有焦虑倾向的考生身上可能会持续加重。

  ③抑郁型心理

  “就我最失败,我对不起所有人!”

  成绩公布后,部分考生会因发挥得不好,成绩不理想,出现抑郁情绪。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考生,一时间无法面对巨大的落差,觉得自己最失败,对不起家人、朋友,表现出情绪低落,干什么都没有兴趣,吃不好、睡不好,回避与亲人朋友接触,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一直自怨自艾,甚至诱发出抑郁障碍。

  ④迷茫型心理

  “高考就这么结束了?”

  紧张的学习生活随着高考的结束戛然而止,大多数考生会享受无忧无虑的放松,但不出几天,很多考生会发觉自己离开学习,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像缺了点什么,这是典型的“迷茫型”心理。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同学会觉得自己百无聊赖,人生失去目标,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如调适不当,这种心态会持续至大学甚至更远,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为此,小编也搜集了一些妙招,希望能给考生和家长一些建议。

  妙招一:放下得失

  考生要想摆脱消极情绪,不妨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与亲朋好友一起去旅游,让愉快、轻松的气氛冲淡烦恼,放松紧张情绪;做些家务、走访同学朋友等。

  妙招二:节制饮食

  高考之后,考生的饮食依然要保持规律,对于自己喜欢的食物,特别像冷饮等,切忌贪嘴,不要在运动之后体温较高时吃冷饮、喝冰水,否则急性胃痉挛、急性盲肠炎等肠胃疾病很容易找上门来,另外聚会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饮酒一定要有所节制。

  妙招三:减少独处

  考生应该加强自我调理,有机会多出去走走,多参加小团体活动,一起聊聊天、打打球,或者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小品等,尽量不给自己独处的机会。

  妙招四:考生家长做好引导

  高考过后,考生家长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远远大于成绩本身。因此,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异常”表现得过于担忧,更不要说教,和孩子建立一个亲密的、稳定的支持关系,尽可能不去唠叨、指责孩子,同时避开敏感词,以自己的过往经历给孩子做一些人生的规划和指导。

  带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可以帮助孩子去寻找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打暑假工、做义工,或者学习一项技能——游泳、考驾照等。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些切换的经历会让大脑重新进行一些调整,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统筹:李中伟 陈晓芳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路欣

  设计:苑清芳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