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母校巨柳阴翳(八)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6-06 11:21:01
新中国成立初期校友栽下的小白杨现在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时过境迁,作者的班主任仲跻元老师已成为女儿的校长。实际上,在离开二中的日子里,二中却从未离开作者:为躲雨栖身一户人家的屋檐下,男主人是二中校友;到平度出差,接待作者的平度师范周校长曾担任过二中校长。毕业50年再回母校,虽已物是人非,校园一棵巨柳却依然绿荫浓郁,正如母校,永远庇护着老二中人。
二中校友再聚首
薪火相传几代人
1990年,女儿要上高中了,她考入了笔者的母校“潍县二中”,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已经改为“寒亭区第二中学”,简称“寒亭二中”。笔者到学校去看望她,刚进入校门,一张熟悉的面孔迎过来,传达室里,老校工大叔还在,他是潍县二中4级或是5级的校友,在本校高中部毕业后,因为身体的原因,留校做了校工。吊在白杨树中的上课钟,他已在这所学校里撞响了30多年。
女儿许是听说了什么,她将信将疑地问:“你认识仲校长吗?”我才知道,仲跻元老师被任命为这所学校的校长。论资排辈,仲老师是潍县二中2级师哥,数学老师孙树田则是仲老师初中时的班主任。有趣的是,15级入学后,仲老师担任笔者所在2班的班主任,副班主任就是孙老师。他像称呼我们一样,仍然直接叫仲老师的名字。
女儿的班主任是12级的校友,恢复高考后,他完整地读完了三年初中,比我提前一年考入了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这样回到母校的校友,教师队伍里还有几位。后来,我见到一位4级的老校友,他说:“这有什么奇怪,我们家祖孙三代都是潍县二中的校友。”几代师生,薪火相传,成了二中人的自豪与荣耀。要不是后来的撤销,可能要五代人、十代人同为校友地传下去。
然而,历史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潍县二中消失在时间的茫茫烟雨中,只有那些70年成长起来的参天白杨,还在迎风絮语,回忆和诉说着当年的二中。
天涯海角皆有二中人
给生产队拾粪的日子里,笔者正走在潍坊市的城区马路上,突然下雨,没完没了。笔者回到借住的小屋是不可能了,捡一户僻静干净人家的房檐,在独轮车上躺下。这个夜晚,房檐下就是笔者的“宿舍”。男主人关院门来了,是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男人。听说笔者是从双杨公社来的,猛然问:“你上过潍县二中吗?”当听说笔者曾经是学校里的学生时,他无声地退回院中,拿出几块遮风挡雨的麻袋片。雨越下越大,虽是傍晚,天已漆黑,主人再次走出来,让笔者把独轮车推进院子,在一间小厦屋里安顿下来。原来他是二中高2级毕业的,跟仲跻元老师是前后级同学。
雨夜黄色的灯光下,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在生活困难的1962年,连地瓜干面窝头都成了奢侈品,他是喝下三碗菜糊糊走进高考考场的。这一年,他成了二中唯一一名被录取的大学生,而且是全潍县仅有的两名新大学生之一,饥饿也没有使他放弃学习。笔者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己沾沾自喜了几年的语文成绩第一名,与他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可惜后来,在茫茫人海里,再没有见到这位好心的校友。
大约是1975年,笔者跟同事到平度县吕剧团去修改一个小剧本,平度师范的周校长要请笔者与同事到家里吃饭。周校长曾担任过潍县县委办公室主任,同事是他的老部下。师范是县一级学校,校长的职务是县委书记一级的。再加上主人矜持的态度,蹭饭的笔者忸怩地坐在饭桌上,如坐针毡,尴尬得冒出一身汗。但听说笔者所在村子就在潍县二中附近,他忽然热情起来,不停询问着学校里的一些老教师,如数家珍。这才知道,担任办公室主任后,他还曾出任过一段时期的二中校长。饭局结束,他送出门来,不禁感叹唏嘘,一定要笔者代他向几位老师问好。奇怪的是,他提到的老师全都有着“右派分子”的经历。回到住处,同事告诉我,1957年,周校长在潍县经历了“反右派”的运动风雨,那时,他正担任二中校长。饭局本来是为故人相见、一释心中块垒而设的。
毕业50年故地重游
恩师肯定校友贡献
2018年夏天,毕业50年的时间节点上,已是两鬓白发的二中15级2班全体同学聚会,故地重游,走进母校旧址,来到了学校原来的操场上。沧桑风雨,这里早分作了住户人家的菜园,只有当年的一株巨柳依旧绿荫浓郁、迎风摇曳。触景生情,大家一起回到了那个“大孩子”的时代,清晰地记起入校第一堂体育课上的情景:任课的孙树田老师(兼教初一数学)详细讲解了立正姿势的要领后,为了避开夏日的照射,安排同学们列队站在这棵大树下,他自己一个人却在炎阳下作着示范,汗水流进了眼睛,他依然保持一动不动的标准姿势。
在这里留一张集体合影吧。
忽然想到,要给退休后远居济南的叶世超老师打一个电话。电话接通后,往事重提,笔者不无遗憾地说:“‘文革’荒废了我们这一代中学生,成了最没有出息的二中人。”电话那端的声音是清晰的,全体同学听得清清楚楚:“可不能这样说!接下来的年月里,潍县于河、双杨、高里、南孙4处公社的民办教师、生产队会计,全都被咱们13级到15级的同学包圆儿了,这是了不起的贡献!”
可不是?
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时代风雨,母校永远是一棵绿荫广张的大树。
随着历史的岁月,母校逝去了,大树还在。
本期图片由孙兆颖提供(署名除外)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