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校园大开眼界(二)
来源:潍坊晚报 发布时间:2023-06-06 09:54:36
与友校的排球比赛。田源 绘
1965年,作者考入潍县二中读初中,在本村是当年唯一一个被录取的中学生,可谓不易。庄严的升旗仪式、副校长动人的讲话,令作者热泪盈眶。在一个农村娃的眼里,一切是那么新奇:苏式建筑的教学楼、晚自习头顶上的荧光灯、神秘的器材室、实验室、图书馆,萧萧白杨林荫道,都为校园平添了一丝文化气息。
庄严升旗仪式里 成为“知识分子”
1965年暑假,笔者接到了潍县二中的初中录取通知书。偌大的潍县有23处公社,但仅有4所中学,每年招生名额总计不足1000人,且国家规定:每名考生只有一次考试升学机会。200余户的村庄里,这一年只有笔者一个新录取的中学生,激动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暑假结束后第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按照通知书的要求,笔者背上一个脏兮兮的粗布饭袋,里面是家人早为笔者准备好的地瓜干面窝窝头,走进了潍县二中的校园。走进学校正门,是一个不大的花园,花园里的旗杆上,伴随着国歌的旋律,一面国旗冉冉升上了晴空,新入校的216名中学生列队对着五星红旗行注目礼。
升旗仪式由副校长孙杰川主持,他身材高挑,戴一副琇琅边眼镜,一派儒雅风度,他仅语调温和地讲了几句话:“咱们学校是1952年建校的,当年春、秋两季招的生是你们一级、二级的校友大哥哥、大姐姐,从那年以后,学校有了与公元纪年同步的特点(从1953年开始,每年招一级学生):1965年入校的新生,是学校的第15级同学。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中学生了,按照国家规定,进入了知识分子的队伍!”
也许是当时农村少见如此庄严的升旗仪式,也许是“知识分子”这顶桂冠使然,站在队伍末尾的笔者竟流下了泪水。升旗仪式后,笔者快步走到教务处贴出的新生编班榜下找自己的名字,笔者被编入了15级2班,班主任是仲跻元老师。
教室是苏式建筑 晚自习开“电棍儿”
东西横列的一排“腰屋”把校园分成了前后两个大院,后院为生活区,是教职员工宿舍、学生宿舍、会议礼堂、学校食堂等所在,全为传统的中式建筑。前院为教学区,两排东西横列的青砖红瓦宽大教室。20世纪50年代,中苏正处于“蜜月”时期,国内教育推行凯洛夫教育学,连教室结构都是苏式的,北面墙几近被宽大的玻璃窗占尽。与之相比,南面的墙壁却大有不同,窗扇足足窄小了一半,全是半透明的毛玻璃,前苏联地处东欧,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据说这样才可保持室内的光线均衡,被照搬了过来。
晚自习的时间到了,不知谁按下了开关,绿莹莹的灯光亮了,抬头一看,柱状的荧光灯吊在头顶上,同学们都叫它“电棍儿”。
后来,仲跻元老师说,这是1953年上级政府拨款,一、二级校友师生参加搬砖运石建起的“苏式”教室。
教室之外,还有一处大屋顶带走廊式建筑群和一处“工”字形建筑,同样是苏式的。大屋顶建筑是教师办公的各教研组所在,“工”字形建筑则做了图书室和理化、生物课实验室,每当这几门课程上课之前,课代表总到这里搬显微镜、动植物标本等教学仪器,神秘感油然而生。此时,学校已经建校10余年,早年校友栽下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满院萧萧白杨的吟唱,更添了一份文化氛围。要知道,此时学校比邻的双杨公社党委夜晚仍点煤油灯。走出“黑屋子、土台子”小学的农村孩子,在这样的“洋校”环境里,真是眼界大开了。
意外得知入校成绩
与老师结不解之缘
“洋校”什么都是新鲜的。开学第一周,上体育课,同学们排成队列,由班长带队穿过教学区向操场走去。占地五六亩的操场在教学区的西面,学有专长的体育老师早等在那里,课代表提前搬来了鞍马、跳箱、垫子等体育教学器材。空旷的操场上只有几对简陋的篮球架,一组立柱黑白相间的门式设施——几经询问,才知道这是足球运动中的球门。
队伍走过校园,忽然从大屋顶建筑群里走出了一男一女,携手姗姗而行,长到十几岁的农村学生,谁见过这样的场面?这一来,队伍走不动了,纷纷向他们投去了好奇而害羞的目光,任班长大声喊嚷着催促也不管用,嘁嘁喳喳的议论响成一片。没有人知道这是一对新婚燕尔的教师伉俪,二人都来自名牌大学。
正在同学们注视他们时,男老师突然喊出了笔者的名字。听到喊声,笔者赶忙站出了队伍。他远远地向笔者微笑道:“认识了,最矮的一个。”然后携起妻子的手缓步离开。真没想到,这一声喊,让笔者和这位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课外活动的时间里,老师找来了。他自我介绍叫叶世超,是语文教研组组长。在升学考试中,笔者的语文成绩在800余名考生中是第一名,他负责阅卷,于是记住了笔者的名字。他鼓励笔者努力学习,以后好在语文方面有所造诣。也许,这就叫缘分,整个初中三年,叶世超老师从未给笔者任过课,也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然而,结下的情缘却延续到了笔者的后半生。
星期六的下午,后院的砖铺操场上,迎来了一场与友校的排球比赛,如同足球一样,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与同学们一起到现场,给学校的代表队加油助威。比赛激烈,两队得分攀咬着上涨。关键时刻,初三年级一位叫于乐明的同学上场了。他的每一次发球都给对方致命一击,随着他手中圆圆的皮球发出,全场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整个操场都沸腾了,呼喊声直上云霄。这时,笔者听到身后有人感叹:“一波可怕的涌动春潮!”回头一看,又是那位叶老师。
从此,笔者记住了“春潮”这个动人的词语。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