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养生有道 | 春雨贵如油,祛“春湿”要趁早!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4-27 17:22:20

  开栏语: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在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如何适应四季轮转和气候的变化,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侵害、健康生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人们更加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既知养生之意,又得养生之法呢?顺应公众所需,我们推出原创栏目《养生有道》,邀请相关专家、学者针对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特点,用通俗易懂、浅显明了的语言,结合现代科学,将一些养生知识推荐给大家。如果您有与养生相关的问题或困惑,可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邀请相关专家,针对热点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希望与您一起养出好身体。

  本期特约专家

  最近我市出现连续的阴雨天,由于空气潮湿,体内也容易出现湿气重的情况,甚至有市民会出现四肢无力、困倦、胃口差等情况。那么,这样的天气,该如何调养身体,祛除“春湿”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潍坊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潘光辉。

  如何判断自己有“湿气”?

  1、舌苔:“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然而,如果出现舌苔厚腻或者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明显齿痕,那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体内有湿气。

  2、粪便:大便不成形: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的,软硬适中的条形,如果大便不成形,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说明体内有湿气;除了大便不成形,如果出现不“畅快”的情况也说明湿气很重。

  3、精神状态:湿气重的人常常会感到身体特别疲乏,特别是早晨起床时候身体困重,有头晕脑胀的感觉,容易困倦、有被包裹着的感觉,中医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此外,小腿发酸、发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

  4、食欲:湿气重,脾胃也会受到影响,有时候会出现没有饥饿感,有时候吃一点东西就感觉到胃里胀胀的,这些现象也都是脾胃功能较弱、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之一。

  如何祛“春湿”?

  湿气分外湿和内湿。一是来自外界潮湿的气候,二是人体脾虚产生内湿,因此防止湿气侵袭人体必须将外湿拒之体外,同时还需强健体魄,防止湿自内生。

  1.防止外湿:保持环境干燥。阴雨天气减少外出的次数和时间,不慎淋雨及时更换衣物;日常穿衣服、盖被子等一定要选择晒干的,而不能够穿潮湿的衣物;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保持屋内通风。

  2.防止内湿: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因此增加运动可以帮助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很多人会发现,适量运动出汗后会感觉身体比较轻松,说明湿气被排减出去了。适量的运动,能加强毛孔张开,促进体内水分排出。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更好的除湿目的。与此同时,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可帮助身体脏器的功能达到最佳状态,有助于体内湿气的排出。此外,还可以利用饮食,进行“食疗祛湿”,避免吃一些油腻、油炸食物,可以多吃一些薏米和红豆。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甚至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需要注意的是,葱、姜、蒜虽然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但是也具有良好的祛湿作用。

  能否推荐祛湿食疗方和中医特色疗法?

  祛湿食疗方:

  薏米红枣粥

  制作材料:薏米半碗、红枣10颗、冰糖少许。

  制作方法:将红枣洗净,去核,并在枣皮上划刀口,以利于味道进入粥中;将薏米洗净,用清水浸泡2个小时;将泡好的薏米与红枣放入锅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水沸后转小火,熬煮30-40分钟,熬煮过程中注意用勺子搅拌,以防粘锅;熬好后关火,加入几颗冰糖,还可按照个人喜好加入桂花、蜂蜜等,冰糖彻底化后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薏米是良好的祛湿利水食材。红枣是滋补脾胃、养血安神、治病强身的良药。

  中医特色疗法:艾灸祛湿

  可选择足三里、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肺俞穴、膏肓穴等几个祛湿要穴。这几个穴位功效也有所不同:足三里、中脘可健运脾胃中焦,增加人体对水湿的消化吸收运转能力;关元、气海可以固本增元,补益肾气,增强人体排除水湿的能力;肺俞、膏肓穴可补肺阳,强卫气,增强人体对外界湿气的抵抗能力。

  策划:孙瑞永 王光伟
统筹:李中伟 陈晓芳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路欣
设计:苑清芳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