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读《孤独者》有感

来源:潍坊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4-17 11:29:01

读《孤独者》有感

作者:徐千阅

  孤独与异端

  “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我始终觉得这个长嗥是魏连殳发出的最后的怒吼和抗争。鲁迅先生将魏连殳比作一匹受伤的狼,“狼”的形象,在鲁迅的很多作品里都出现过。狼身上那种“孤独”、“叛逆”的特质,恰恰是鲁迅和他笔下的人物一贯具有的特质。由此,不难看出鲁迅这个比喻背后的用意。而通过这种比喻,魏连殳“异类”的形象获得了更进一步的突出。

  《孤独者》给魏连殳定义了“孤独者”的生存角色,前提结论是“异端”。鲁迅一生,对“异端”的创伤体验尤为深刻。作为一个“异端”魏连殳从前为了理想和希望游离在人群之外,后来走投无路了,低下头颅的魏连殳走到了人群中间,却在报复这个从前仇视、嘲笑他的社会,反而更加孤独,这是不同于原来的不被理解的孤独,这种孤独是灵魂深处的、带着自我毁灭意向的孤独,因为这种伪装成和所有人相同的感觉让他更加痛恨,报复却拯救不了自己,更不能拯救他人。这时候他连自己都排斥了,被灵魂深处向往希望和理想的自己“孤立”了,内心反而更加空虚。终于在某一天,他厌倦了这种表演,结束了这段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生活。这种孤独,是正处在黑暗中挣扎不被众多人理解的同样孤独的鲁迅赋予的,个体的创伤体验不仅来自于自我遭际,也来自于自我心灵对他人遭遇的人类悲剧命运所产生的共鸣和认同。

  孤独者的前半生:希望

  连殳的前半生,在我看来还是充满着希望的。尽管在村民人眼中,抑或是外人眼中,他都是个异样的存在。于村民,他是异样的,因为他是村里唯一一个出外游学的人。于外人,他是异样的,因为他的思想与世俗不同。可连殳并不在意,因为他的心中仍有希望。这个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毫不夸张地说,他眼中的光芒就是为了这些孩子而绽放的。他把孩子“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宝贵”,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他相信这世间有着美好的事物,他认为只有孩子才是当时社会的唯一希望。所以他对房东家的孩子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尽管这些孩子手脸和衣服都很脏,而且丑得可以。可连殳还是无比喜欢他们,对他们有求必应。

  忽然有一天,这部分光被他眼中“天真”的孩子们浇灭了。原因是连殳走在街上时,被一个很小的小孩指着喊“杀”。又加上他堂兄和小儿子的到来,想把小儿子过继给连殳,背后的缘由却是贪图连殳老家的破屋子时。连殳更是说出,“我的寓里正有很讨厌的一大一小在那里。”曾经喜欢孩子,视孩子为希望的连殳,居然说出了讨厌二字,更甚还说出他们“都不像人!”这些种种对连殳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后,他发表的文章又被某些世俗之人攻击,随后遭到校长辞退,连殳的后半生也开启了。

  孤独者的后半生:自我毁灭

  世人的攻击使得他丢失了生计来源,愈发穷苦。房东的孩子们更是直接不再理会他。这些接连发生的事,使连殳走向孤独的道路愈来愈深。沉沦之前,他是有发过呼声的。他还存着一丝希望,他向文中的“我”说道,“我还得活几天!”

  可惜,世事总是与之愿违。人总是得解决穿衣吃饭这些日常生计。他的转变,是走向灭亡的警钟。连殳的自我毁灭,从一封信上就可看出端倪。他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被扼杀了。他在信中说道:“我还有所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因为有人希望他活着。可人生的变化,往往让人防不可防。那些愿意他活下去的,是和他一样的人,对着当时的社会有着清醒的认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这类人。可是这群人呢,自己就活不下去,已经走了,被敌人诱杀了。敌人是谁呢?当时的世俗之人吧,那些视连殳等人为异端的人。精神的毁灭比肉体的毁灭往往还要更让人绝望。他说着,现在的他是真正的失败了。

  “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连殳已经是清醒着沉沦,他做了自己先前所厌恶的事,向现实低头了。说是“胜利”,是“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这算是连殳对这些不愿意他活下去的人发出的最后的斗争和报复。可是他其实已经是走向了没有尽头的黑暗,内心的挣扎与苦痛也只有他自己懂得了。

  绝望中的希望

  孤独结束了吗?不,孤独是永恒的。文章中的“我”还活着,悲伤和愤怒是魏连殳心声的写照,何尝不是“我”心所想呢?孤独者从来就不只是魏连殳,“我”也是这其中一员,所以“我”能体会魏连殳的不甘,能觉察这份绝望,只是因为“我”更擅于隐藏自己的情绪罢了。“我”没有被这绝望的悲鸣所吞噬,还想挣扎出来,于是在这痛苦之中摆脱绝望与孤独成了“我”新的旅程。故事的最后是“我”坦然的走在月光下,与刚刚经历的绝望悲痛不同,像是“我”已经知道这将会是怎样的路,也知道未来的荆棘丛生,那么既然注定要与孤独和绝望相伴,就走下去看看,这是一场斗争,又何尝不是一个希望呢?或许何时就能够摆脱这绝望了呢。这样的鲁迅先生既有无惧无畏的力量,又有一种洒脱,这种无惧无畏我在《墓碣文》中看到过,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而这种洒脱,有些孤寂,亦有些侠士之气。作为现代中国最深邃的灵魂,为引发内在力量以超越自我,鲁迅先生需要通过艺术来拯救自我、慰藉自我。

  《孤独者》的内在创作情感,如同宽广宇宙里的黑洞,不仅仅是作品人物,连同鲁迅自我也卷入其中。鲁迅通过笔下人物的死亡描写,宣泄对黑暗的憎恨,得到精神的抚慰和拯救,这是控诉也是自我宣泄。绝望与希望的两面是一种悲壮,这种悲壮感把绝望化解在希望之中,给生存提供了无限生命力。孤独或许与绝望同在,可只要孤独在,希望就没有湮灭,而是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邢敏